從「疾病盛行率」看防疫:你我都有一件可以輕易做到、卻舉足輕重的事

從「疾病盛行率」看防疫:你我都有一件可以輕易做到、卻舉足輕重的事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想要提醒在台灣的你,更應該要提高警覺。防疫措施需要超前佈署的不是只有政府而已,你我個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沒必要,就別出門。至少待在家裡1-2周,讓醫療系統有喘息修復的機會。

文:許育嘉(藥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行政管理藥學博士生)

以流行病學的角度,如果要比較疾病對於不同國家或地方的負擔,只測量病例數可能會有偏差。所以通常要把現有個案數再除以該國人口做校正,也就是所謂的疾病盛行率(prevalence)。相較於疾病發生率(incidence)用來測量疾病的風險,盛行率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該疾病對於社會的負擔,以及幫助醫療資源的分配。

分享一下我自己從3月中開始的觀察紀錄。圖一是3月中當時「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或新冠肺炎)確診數全世界前25名的國家,將每日的確診病例數,扣掉復原病例以及死亡病例後,除以該國人口做校正的疾病盛行率。也就是每10萬人口中,COVID-19現有感染的病例數(active cases)。

未命名
Photo Credit:許育嘉
圖一:除了各國的比較,每個國家也從3月17日開始,分別以7天的周期跟自身比。主要資料來源是從Wikipedia。

如果以累積確診數來看,美國現在是最嚴重的。不過如果校正人口之後,從盛行率的角度來看,西班牙、義大利、瑞士、比利時、挪威跟法國的嚴重程度,仍是不下美國的。不過要注意美國很大,各州嚴重程度不一。相較於歐美,右邊的亞洲國家疫情「看起來」是比較和緩;但要記得這是「相對」的。

圖二是針對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以及台灣做更進一步的分析。X軸是日期,從3月14日開始,計算每日的點盛行率,然後比較至4月6日。Y軸是每10萬人中現有感染COVID-19的人數。從圖中可以看到新加坡盛行率上升的速度是最快,其次是馬來西亞。

未命名
Photo Credit:許育嘉
圖二

我其實很慶幸新加坡日前開始實施封城,因為以這個趨勢,如果再不有較積極一點的作法,疫情很難壓下來。日本跟台灣盛行率「看起來」是相對平穩,不過可以注意到日本盛行率從4月1日後開始上升,可能是跟奧運確定延期之後開始開牌有關。

而韓國大概是目前唯一疾病盛行率在下降的國家,推測應該是因為之前大量篩檢,所以病例發生數都集中在初期發生。韓國雖然復原率目前達到了六成左右,不過它的粗估發生率(incidence)跟死亡率(case fatality rate),其實還是在緩緩上升。跟其他亞洲國家比起來,台灣的盛行率「看起來」低很多。但要記得這是「相對」的。

圖三是台灣盛行率跟復原率的趨勢,其實是我最想討論的。左邊橘色Y軸一樣是盛行率(每10萬人的現有感染病例數),右邊藍色Y軸是復原率;也就是所有確診數中,康復出院的百分比。

未命名
Photo Credit:許育嘉
圖三

我必須先澄清一下,圖三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呈現方式,因為盛行率跟復原率的單位並不一樣。因此,該交叉點並無太大意義。

如果你看前面的圖一跟圖二,你會有一種台灣超強的感覺(事實也真是如此)。但我想要強調的是,那些是相對的概念。的確,台灣目前的COVID-19盛行率是相當低的,代表防疫真的是做得很好。

但是別忘了我一開始提到的,盛行率其實是用來間接測量疾病所造成的負擔。你可以看到台灣COVID-19的盛行率是一直再往上攀爬的(雖然決對值仍遠低於各國)。3月14日的盛行率大約是每10萬人達0.12,4月6日的盛行率大約是每10萬人達1.2。0.12與1.2相差10倍。

10倍是什麼概念?你可以想像成現在COVID-19對醫護人員的負擔就是三周前的10倍。

COVID-19復原率也從一開始的40%下降到15%左右。這都代表著台灣醫療的負擔是越來越重的。台灣確診之後要「治癒」的條件其實是相當嚴格的,至少要三次檢驗陰性才算康復。在康復出院之前,這些病人都是用最高規格的方式在治療。

你現在大概找不到有哪個國家還堅持所有病例數都要收負壓病房,還堅持著防堵的策略,還一個一個去調查追蹤可能感染源。「當你歲月靜好,那是因為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這句話我非常認同。

要降低疾病盛行率的方式不外乎三種:第一種就是死亡,我相信沒有人希望是藉由這方式來達成;第二種是治癒,目前還沒有任何實證有效治癒COVID-19的藥物跟疫苗。第三種就是降低發生率,而這是你我都可以幫忙做到的事。

我1月中剛從台灣回美國時,美國歲月一切靜好。兩個月之前,沒有人相信現在的美國會這麼嚴重。世界各國已經都在上演血淋淋的例子給你看,一旦醫療崩盤,疫情就會跟滾雪球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我不想要製造恐慌,但是我想要提醒在台灣的你,更應該要提高警覺。防疫措施需要超前佈署的不是只有政府而已,你我個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沒必要,就別出門。至少待在家裡1-2周,讓醫療系統有喘息修復的機會。

戴口罩很重要,但要記得它不是無敵星星,多少中鏢的都是有戴口罩的?我相信待在家裡,基本上被感染的風險是最低的。如果真需要出門,記得保持社交距離1-1.5公尺,這很重要。

目前疫情前到底是一局下半還是五局下半,沒有人知道,但肯定不是九局下半。未來1-2個禮拜絕對是關鍵,回到一開始的圖一,如果你不希望台灣的疫情變成像左邊的那些國家,你現在能夠做而且最有用的方式,就是stay at home。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