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害怕與恐懼蔓延:疫情造成「群眾恐慌」,我們該如何自處?

當害怕與恐懼蔓延:疫情造成「群眾恐慌」,我們該如何自處?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場戰役會持續多久?目前看起來有可能比想像中的長,或許半年、或許一年或更久。而我們都得做好持久戰的準備。要想避免恐慌蔓延,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來做好準備呢?

文:鐘建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

2019年12月開始,中國湖北省武漢市開始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直到農曆年前台灣出現了第一起確診案例。而最近世界衛生組織(WHO)遲遲到在3月11日深夜,才正式宣告「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為世界「大流行病」(Pandemic)。

從零星的確診到現在每天幾萬個新增的病例,隨之而來的是一座座城市的隔離以及封鎖。人與人之間距離和隔閡,在病毒與恐慌之中被深化,恐懼與焦慮也逐漸蔓延開來。讓人不禁想到17年前,讓台灣人餘悸猶存的SARS風暴。

SARS風暴是台灣人民永遠的傷痛

相信不少人仍然對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當時的疫情印象深刻。當政府宣布和平醫院封院時,那一張張驚恐的臉龐、貼在玻璃窗上的布條和求救信函,好像還未在記憶中褪色。而那些為了救治病患而不幸喪生的醫護人員,更是讓人惋惜不已。

當時人心惶惶的氣氛之中瀰漫著恐懼,所有人似乎都喪失了信心。台股加權指數一度跌至將近4000大關,而民眾每天擔憂的便是身旁的人有沒有咳嗽,以及哪裡可以搶購到N95口罩。SARS的疫情造成全世界8000多人感染,以及774人死亡(註1),而台灣在疫情期間則是有37人因此失去寶貴的生命。

全球化的新冠肺炎疫情

回到現在,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在全球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輕忽之下不斷蔓延開來。疫情和確診數字,如同潮水般一波接著一波襲來。目前全球已經超過140萬名患者確診,而死亡的人數更超過數萬人(註2)。影響之鉅,早已超過當時的SARS疫情。

這個病毒傳染力之強,不分高官或是平民(註3),不分老人或是小孩(註4),不分運動員或是電影明星(註5),人人在疾病之前一律平等,都一樣有染病的機會。沒有人知道生病後會不會變成重症,只知道這個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我們對它也所知有限,一旦染疫了只能自求多福。

隨著不斷的境外移入個案增加,各國也開始施行入境限制、減少航班,甚至是封鎖城市和國境,各行各業全面停業以限制人民居家隔離。

在這樣子的政策之下,所蔓延開來的恐懼,不單單只是被隔離時的孤獨感,而是那個看不見的疾病和死亡,似乎隨時會悄然而至。面臨親友的離世、醫療物資的匱乏、不堪負荷的醫療系統、放不下的棺木與滿載的往生室……小到看不見的病毒所造成的恐懼,竟是如此巨大;甚至連帶可能產生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的精神疾病。

害怕與恐懼的情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新型冠狀病毒傳染得很快,然而害怕與恐懼的情緒,在人們之間往往傳播得更快,也就造成了所謂的「群眾恐慌」(Mass panic)。

常常可以見到通訊軟體傳播許多不實的謠言與訊息,媒體報導各種逃難的景象,加深了人們的緊張情緒。當人們處在害怕與恐懼的情緒之下,大腦很難好好的去思考,便可能受到更多社會輿論的影響。而對於外國人的歧視和恐懼,更是容易在群眾中被渲染。在精神病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做「Xenophobia」,講的便是這種對外國人的恐懼。

當初中國疫情嚴重時,便有普遍對華人和戴口罩的人不友善的現象,甚至有生活在美國的華人無緣無故被毆打(註6)。身在異鄉的人們所背負的標籤和歧視,連基本戴口罩保護自己都害怕異樣的眼光,所背負的壓力可想而知。然而,在這個全球化的社會,病毒的傳播從來不分人種與國界。

疫情的影響,隨之而來的是經濟衰退和百業蕭條。做生意的攤販看不見往年如織的人潮,旅遊業和航空業放起了無薪假。投資客對未來悲觀紛紛拋售股票,導致股市崩盤。看似「現金為王」,然而銀行裡的存款利息卻越來越少。隨著疫情的持續擴散,究竟這些影響會有多嚴重,這樣子的景氣低迷和悲觀會持續多久,也無人知曉。

在這樣的情況下,究竟我們該如何自處?

避免恐慌,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法國總統馬克宏比喻這次疫情是一場戰爭,只是這次的戰爭是全人類和看不見的敵人打仗。這場戰役會持續多久?目前看起來有可能比想像中的長,或許半年、或許一年或更久。而我們都得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要想避免恐慌蔓延,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來做好準備呢?

  • 避免群聚、疫區旅遊

現在可以說全世界似乎沒有一個地方是絕對安全的,全球的旅遊疫情也在三月中旬都升級至第三級警告。如果能夠避免暴露在被感染的危險之中,少一分風險自然就多一分保障。

  • 查證事實

對於各種謠言與謠傳,我們應該要抱著合理的懷疑去求證,參考中央指揮部以及疾管局提供的防疫訊息。如果有疑慮,可以撥打請撥打衛福部傳染病諮詢專線「1922」詢問。切莫隨意聽信謠言,免得徒增自己的擔心。

  • 暫停接收疫情資訊

現在每天的電視新聞大多環繞著疫情報導,與其每天關心新增了多少案例而擔憂不已,不如轉到其他的頻道或關掉電視。讓自己深呼吸、喘口氣,腦袋放空片刻,暫時遠離那些令人擔憂的訊息。畢竟多擔心一分,也沒有辦法避免傳播的風險。

  • 安頓身心

除了注意自己平常的衛生習慣,要勤洗手、戴口罩之外,照顧自己的身體及心理健康也很重要。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和正常作息,都能幫助我們增加免疫力和改善心情。偶爾看看自己喜歡的書或節目,或保持適當社交距離之下去戶外走走,都讓我們更能夠有續航力來面對未來疫情的變化

  • 互相扶持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