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汽車常見的七種「三寶行為」:逼車、違停、轉彎不打方向燈⋯⋯

汽車常見的七種「三寶行為」:逼車、違停、轉彎不打方向燈⋯⋯
Photo Credit: MOTO7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如何在高速公路上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呢?有個簡單的「三秒法則」可以幫助我們判斷。

文:EDITOR J

前篇發布的〈機車常見的九種「三寶行為」:方向燈是選配、任意切換車道、頭燈攻擊⋯⋯〉,我們提到了許多有關和摩托車有關的三寶行為,而今天輪到四輪駕駛們該來接受批評。Moto7蒐集超過300份的問卷調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那些行為是騎士們最無法忍受,甚至會影響他人安全的呢?

第七名:未保持安全距離(10%)

最後令人困擾的則是超車未保持安全距離,不論是在平面道路或是高/快速公路上皆會遇到。常見的情況是超車時誤判兩台車的速差,造成回到車道時兩台車距離過近而造成他人危險。那麼要如何在高速公路上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呢?這邊有個簡單的「三秒法則」提供給大家:在公路上時找到一個標記物(路燈、路樹、招牌等),當前車經過標記物後默數三秒,而當你經過標記物時如果小於三秒,代表你離前車過近了需要降低車速!反之則是有保持安全距離。

第六名:行駛間使用手機(12%)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達,在行駛交通工具的期間人們在空閒時能做的事情也變多了,但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現象,無論開車或是等待紅燈時,都應該停止手機的使用。開車時使用手機通常被認為會造成三種干擾:視覺、聽覺以及認知干擾,而最後一項認知干擾就是最常被忽略的危險!大腦的工作量是有限制的,開車是一項需要注意力的工作,當你得同時開車並且講電話時,前面所提到的認知干擾就會產生。在駕駛車輛時使用手機真的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因而名列最受討厭的第六名。

第五名:內線龜車(15%)

路隊長可說是騎士們在道路上最不想遇到的駕駛之一了!就拿國道和快速道路來說好了,每當連續假期時總是會有路隊長喜歡待在內車道,卻又保持一個穩定而緩慢的速度。但正確的行車觀念中內線道是給「超車」使用的!使用內線超完車應該原則靠右行駛,而不是持續待在內線道,保持車道在清空的狀態!正常的情況下不應該長時間在中內線行駛,否則不只是被其他用路人白眼,還可能吃上罰單呢。

第四名:未兩段式開門(18%)

即使兩段式開門已列入汽車駕照的考試項目,我們仍常見到被車門擊落的騎士,未兩段式開門可說是騎士的隱形殺手!最常見到的情況就是臨時停車在路旁,結果一停好車便馬上開門,頭也不回的就將後方的騎士給開門擊落!這樣的行為檢視出部分的汽車駕駛人並沒有在細節上注意,因而造成他人的傷害事故。而這樣的事故也凸顯出機車靠右走這項政策規劃的諷刺之處,反而將騎士暴露在危險之中。駕駛人在開啟車門前應該要仔細觀察後方是否有其他來車,才不會造成自己與他人的風險,並且利用反手開車門,強迫身體面向後方以利觀察來車。

SAFETY-2
Photo Credit: MOTO7

第三名:違規停車(29%)

俗話說的好,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意指台灣的人情味十分濃厚,但這份人情味不是讓你在路邊違規停車用的!常常能在馬路旁的紅線看著一整排汽車的雙黃燈閃爍著,有如瑪利歐吃了無敵星星一般,開了雙黃燈就無敵,進而影響到後方車輛的行車動線,或是影響用路人視野。而違規駕駛人往往只是認為停一兩分鐘無傷大雅,卻殊不知自己早已讓交通堵塞好幾個紅綠燈!

第二名:惡意逼車(38%)

這絕對是最糟糕的一項!即使不是在第一名,但這種行為所造成的影響性絕對遠超過其他討人厭的三寶行為,嚴重點甚至可以說是謀殺了!其嚴重性絕不是筆者在誇大其辭。在公路上每輛車的路權皆平等,不應該出現這種以自身板金嘗試去「教訓」他人的行為,這有可能將自己以及其他用路人暴露在危險之中。看不慣的行為請記得利用檢舉代替逼車,讓公權力衡量他人的行為,而不是將自身化作正義的鐵鎚和他人一同粉身碎骨!

第一名:方向燈和後照鏡是選配(45%)

接近半數的調查中都提到了曾經在路上遇到不打方向燈或是轉彎前不察看後照鏡的駕駛。在上集的機車三寶統整中,我們已經提及到後照鏡作為你唯一能看到後方視野的工具是多麼的重要,但偏偏死角更多的駕駛們也「不太喜歡」用到這項工具,令人不經好奇在考照的過程中是如何取得駕照的。身為一名負責任的駕駛人,必須得在轉彎前提前告知駕駛人轉彎方向,並且同時查看車輛側邊是否有其他車輛。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左轉靠左,右轉靠右,而不是到了路口才慌慌忙忙的打個方向燈急切,造成用路人反應不及,事故往往就此發生。

總結來說,雖然本篇文章指出了許多的四輪問題,但追根究柢我們應該指責的是駕駛這些交通工具的使用者,違規的行為和車種無關,問題通常出自於人身上。這些違規駕駛即便今天騎乘機車,想必也是會在他人眼中成為三寶吧。為了維護你我之間的交通安全,或許有時檢舉他們,讓法律得以落實,讓違規的行為受到應有的後果,同時也保持警覺注意自身的安全,才能讓臺灣的用路環境慢慢改善吧!

延伸閱讀

本文經Moto7專業機車資訊網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