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疫情肆虐、油價墜落,誰是「全球大殺盤」下的台股不敗防線?

疫情肆虐、油價墜落,誰是「全球大殺盤」下的台股不敗防線?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實戰投資上,現階段最重要是嚴控持股比重,最好不用槓桿,不過,一旦有效解藥出來,市場也很可能一夕翻轉,因此投資邏輯可以先找在疫情下受惠股,等疫情穩定後,再介入業績回升股。

文:郭庭昱

源於中國的武漢肺炎全球肆虐,加上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的石油減產協議破裂,沙烏地增產降價造成國際油價大跌近3成,疫情加上油價崩跌,背後再衍生出經濟衰退、地緣風險、心理恐懼,可說是市場「恐懼的總和」。3月16日美國聯準會在週日對疫情做出緊急回應,將基準利率大幅下調到0%至0.25%,總計3月已降息兩次、共六碼,顯示情勢十分嚴峻。

疫情及油價兩隻黑天鵝,造成3月以來全球股市大震盪,美股更在一週之內,連續因漲停、跌停達到熔斷暫停交易的標準。3月12日道瓊指數大跌2352點、13日又大漲1985點,均創下1987年以來最大漲跌點數,投資人的情緒在極冷極熱之間上沖下洗。代表股市恐慌情緒的波動指數VIX,最高來到75,與2008年金融海嘯的高點80接近。

更可怕的是,2020年3月的股災是閃電般的奇襲,從高點到跌破20%的進入熊市指標,僅僅花了20天,是歷史上最快的牛轉熊速度,即使是1929年的美股大崩盤,從高點到跌破20%也經歷了42天,如今的時程剛好縮短一半。股神巴菲特表示,這是他「花了89年才經歷到的市場恐慌」,然而,他也認為,近期的美國股災並沒有比2008年或1987年(道瓊單日大跌23%)來得可怕。

Photo Credit: 財訊

全球金融大震盪,巴菲特也驚歎89年最大恐慌

高頻交易、訊息快速傳遞、ETF(股票指數型基金)及各類衍生商品盛行、AI(人工智慧)操盤,都給市場帶來結構性的轉變。例如,2018年因擔心美國升息將終止牛市,道瓊指數從9月17日的高點26769點,跌到12月17日低點22396點,跌幅16%,也花了三個月時間,事後統計,其間有高達七到八成的交易是透過電腦程式來控制,而今年波動的速度及幅度加劇,必定也與高頻交易及衍生性交易大量操作有關,老資格的巴菲特才會說是「此生僅見的恐慌、但不比過去可怕」。

近兩年最強勢的美股,三大指數今年還在創歷史新高,但是隨著疫情擴散、歐美又缺乏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經驗,從高點到低點急殺,例如道瓊跌28.46%、標普跌26.97%、那斯達克26.88%,已陷入熊市;亞洲的日本最深跌31.1%、韓26.22%、台灣加權20.93%,中國隨著官方發布疫情受控(但是我國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不相信),滬深指數最深僅跌15.39%,成為今年最強市場,但長線仍未脫離熊市;歐洲經濟原本不振,再承受疫情重擊,義大利股市最深跌4成,英、德、法都達到3成以上。隨著疫情蔓延,股災也是全球傳染。

Photo Credit: 財訊

疫苗和藥物最關鍵,貨幣及財政政策只是暫時工具

其實,剛開始的殺盤,的確是反映疫情隔離的經濟損失,以及油價可能帶來的通縮,但是隨著震幅和跌幅的累積,終於觸動了停損及斷頭賣壓,3月道瓊有2次大跌2千點以上,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一度下殺到0.32%的歷史新低,黃金雖然抗跌,也難以逆勢大漲。台股從3月12到13日高低點相差1209點,這些極端值都是不計價套現的心態造成。

Photo Credit: 財訊

股市大跌財富蒸發、疫情恐慌也將令消費遲滯,均造成經濟衰退機率上升,各國政府均採財政、貨幣政策雙管齊下,美國聯準會在3月分快速降息六碼,將推出七千億美元購債計畫,並通過五百億美元的經濟救助方案;中國早已全面及定向降準,英國、澳洲、加拿大、挪威均降息,預料台灣央行也將跟進。

此外,隨著歐盟各國擴大財政支出救急,但未來依然要面對舉債上限的調整,民意不滿的情緒正高漲中,也將衝擊政治上選舉的方向,民粹主義是否進一步抬頭,甚至還有哪個國家會退出歐盟,都是未來觀察的方向。

從全球的角度,國家降息及購債是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有財政實力者還會加碼補貼企業及民眾,債務問題以後再說;但是,原本財政辛苦的國家,又承受油價突然崩跌,就是雙重打擊。例如,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賣油的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還有已受經濟制裁的俄羅斯、伊朗等,再加上中國承諾未來兩年要多跟美國採購原油,各國的市占率將如何分配?美、中、沙、俄、伊之間的地緣政治風險悄悄上升。然而,觀察台灣加權指數和油價的關係,從2014年底油價自100美元以上下滑,這些年都在區間震盪,油價漲跌已經不是影響台股漲跌的關鍵。

Photo Credit: 財訊

全球化遭逆襲,「台灣隊」供應鏈表現穩定

不過,這次因疫情引發的股災,各國不計代價的政策都只能算是「消極性輔助維生」,只有疫苗和藥物,才是積極迎戰的作為。中國武漢肺炎發生,是影響到供應面;如今蔓延全球,已經打擊到需求面,想要一舉打開供給、需求端之間的結,也只有疫苗和藥物。

這波的股災何時結束,關鍵指標是疫情高峰何時出現?台灣的抗疫指揮官陳時中給了答案:「全球只有中國、WHO(世界衛生組織)能評估,但中國講的沒人信、WHO也什麼都不說,台灣根本無從評估」,初步是等歐美的隔離禁令開始放鬆後,觀察疫情可否控制。第二個指標,就是檢測、疫苗及藥物的進度,目前科技進步,藥物的進度可以期待。

然而,在病毒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前,幾個經濟及產業上的變化,將是投資的線索。第一,過去2、30年全球化改變產業生態,如今,在有效治療方式出現之前,全球化將持續朝反時針方向逆轉,包括航空、旅遊、傳統娛樂業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