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窮女子》:「男性養家模式」崩毀,越來越多年輕女性希望成為「全職主婦」

《瀕窮女子》:「男性養家模式」崩毀,越來越多年輕女性希望成為「全職主婦」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認為女性要脫離貧窮的其中一個方法,便是拋棄這種「選擇多元」的看法,也就是以結婚為前提的意識,然後配備身為「戶長」的意識。這點已婚女性也一樣。

文:飯島裕子(Yuko Iijima)

勞動的包容與脫離

年輕單身女性嚴酷的處境並非能輕易解決的問題。雖然無法開出一張萬能的處方箋,但我想盡可能地從改變社會結構與社會政策等宏觀面,與當事者和我們能做到的微觀角度來思考。

首先是關於雇用。

假設現在男性一般勞工的工資為一○○,女性一般勞工的工資則為七○・九,女性短時勞工的工資只有五○・五(厚生勞動省二○一二年「工資結構基本統計調查」)。縮小這段男女的薪資差別應該是緊要的課題吧。

如果非典型雇用者與無業的人能夠從事穩定的工作,取得足以生活的工資的話,便能解決物質貧窮的問題。然而現實是,雇用穩定的工作大都附帶與學經歷、年齡相關的必要條件,不容易就任。尤其是低學歷的女性光是這樣就處於不利的狀況。

儘管可能有點異想天開,但我覺得應該刪除公司招募時的學歷必要條件。在邁向服務經濟時代中,對年輕女性有高需求的是銷售與接待等工作。接待需要的不是教室裡學到的知識,而是是否好交談、容易親近,以及隨機應變等能力不是嗎?話雖如此,由於銷售與接待工作的非典型雇用率極高,還是會有其餘問題吧。

此外,有些時候應該也可以透過考取證照或是教育訓練,掃除工作經歷等不利條件。然而,一旦過著貧窮拮据的生活,便很難抽出時間與金錢。

日本現在設有求職者協助制度,讓沒有就業保險受薪資格的失業者能夠免費接受職業訓練。相較於正職員工,非典型雇用者較少有員工培訓一類的機會,接受教育訓練時也必須自掏腰包。我們是否能提供公家協助,讓即使是非典型雇用的勞工也能接受教育訓練,累積經驗呢?

話雖如此,如同本書一路所看到的現狀,不能說只要成為正職員工就能解決問題了。也有人是因為正職的長時間勞動與嚴苛環境下工作的經驗,故意選擇非典型雇用職的。此外,我也不太認為非典型雇用率今後會下降。

或許,打造一種讓非典型雇用者足以獨立生活的工作方式,而非以正式雇用為目標才是更實際的做法。為此,首個必要條件就是同工同酬。此外,為了身兼數職的非正規工作女性與自營業者,年金必須單一化,社會保險應以個人為單位好消除因家庭型態而生的不公。再者,應該也得為不容易接受健康檢查的非正規或無業女性創造機會吧。

施行「職業女性熱線」的「全國職業女性中心」第二負責人伊藤翠,長年傾聽眾多女性關於工作的煩惱,為解決女性工作問題而奔走。

「雖然可能會讓人說是極端意見,但我們最近正在主張『用一週三天勞動活下去』!」

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施行後,廢除了女性保護規定,讓女性勞動時間與男性同等的配合規章緩緩發展,長時間勞動逐漸蔓延。

「一九九九年,以取消女性深夜勞動規定的這一年為界,雇用環境急速破壞,生病的勞工驟增。成為正職已經不是正確解答,應該將觀點配合『脫離與男性並駕齊驅工作』這件事。」伊藤翠說。

尤其是女性,有很高比例是因為育兒、照護等原因選擇有限制的工作方式。

「人類會疲憊,會休息,會生病,也有不想工作的時候。能夠讓這樣活生生的人類不勉強地工作,才是尊嚴勞動,不是嗎?」在我們朝著「只要有意願,人人都能靠工作自給自足」的社會前進的同時,也必須創造一個即使工作上遇到困難也不會感到不安或愧疚、能夠生存下去的社會。

家庭的包容與脫離

日本是家庭包容力堅固的國家,然而,對女性而言,這也有可能成為一把雙面刃。日本社會根深柢固的價值觀認為,經濟無法獨立的年輕單身女性應該依賴家人。因此,有不少人即使待在家中如坐針氈,依舊無法離開。

工作不穩定下,對於每個月要繳房租和電費瓦斯費、維持一個人生活感到不安,是很自然的事吧?都市區不論房租還是初期費用都相當高,也有人表示,因為缺乏單獨生活的經驗而沒有獨居的自信。

我們認識了即使和家人的關係惡劣到極點、卻「因為只有這個選擇」一直忍耐的人。而家人擔憂女兒未來的心情,也有可能變成嚴厲的話語和態度。

我們也看見進一步處在家人嚴重暴力下的處境。抱著必死決心奔出家門的女性,在公園生活或是住到路上認識的男性家裡,經歷實質的遊民狀態。儘管她們都透過支援團體的幫助,申請了低收入戶生活補助,成功離開家庭,但應該也有被當作「未婚女兒離家出走」而遭到送回原生家庭的案例吧。

此外,工作不穩定的女性離開原生家庭時,只能依賴低收入戶生活補助制度的事實也浮現出來。這點從獨自生活的女性一失去工作便會陷入貧窮、不得不接受低收入戶生活補助的狀況來看,也很清楚。即使脫離了低收入戶生活補助,也會一直擔心自己會不會又因為一些小事而變回貧窮。面對看不見希望的未來,不安形成精神上的壓力,憂鬱狀態一直沒有改善的個案也不少。

假設她們能利用房租補助或是無息貸款、公共住宅等制度的話,應該就可以不用接受低收入戶生活補助了。然而現狀是,都營住宅等公共住宅中,除了六十歲以上的高齡或身心障礙者外,幾乎沒有單身者能夠入住的物件。

二○一五年四月,生活貧窮者自立協助法施行,只要符合條件便能接受住宅津貼。然而,能夠獲取住宅津貼的期間有限,一直從事不穩定工作的人不太可能於期間內找到條件好的正職工作,很多時候無法解決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