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美國各大媒體,彭博社的Telegram社群操作為何成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彭博社每天向其Telegram帳號上的近四萬位訂閱者互動,編輯每日發送至少一到兩個訊息給訂閱戶,含有精簡的標題與新聞傳送門,讀起來像簡短的電子報,有時甚至在字裡行間加入表情符號,文長也設計得「比手機跳出的通知稍長,但不超過一般新聞篇幅」。
文:徐子婷
Telegram的加密訊息功能吸引了越來越多注重隱私的用戶,2018年3月時,全球每個月已有兩億個用戶在使用這個社群媒體,《彭博新聞社》 (Bloomberg News)也開始以Telegram開發美國境外的受眾。
從WhatsApp跳槽到Telegram
數位整合編輯波伊斯(Katie Boyce)說明,《彭博新聞社》在2018年中開始使用WhatsApp,旨在觸及亞太地區等相較國際化的用戶,到了2019年12月,WhatsApp上的讀者已累積到93000位(編註:《彭博社》的WhatsApp表現優異,獲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肯定進入「2019亞洲卓越新聞獎新聞報導創新獎」決選名單),但隨後WhatsApp禁止了自動或大量地訊息發送功能,使得《彭博新聞社》無法與其成千上萬的關注者互動,因此轉而使用Telegram。
彭博Telegram教戰守則
《彭博新聞社》每天向其Telegram帳號上的3萬9千多位(3月19日查詢)訂閱者互動,新聞社編輯每日發送至少一到兩個訊息給訂閱戶,這些訊息含有精簡的標題與新聞傳送門,讀起來像是簡短的電子報。
波伊斯表示,《彭博新聞社》盡量以輕鬆的方式撰寫每天的訊息,有時甚至在字裡行間加入表情符號,文長也設計得「比手機跳出的通知稍長,但不超過一般新聞篇幅」。
重大商業消息、大型科技公司的深度報導及人文層面的新聞都會被納入《彭博新聞社》的每日訊息中,用戶可使用Telegram即時試讀(Instant View)功能免費閱讀,也可選擇付費訂閱。

社群媒體:與用戶建立一對一的關係
「對我們而言,使用這些社群媒體最大的助益是與用戶建立一對一的關係」。波伊斯也認為:「現在的媒體組織多使用電子報建立與讀者的關係,但如此一來用戶的信箱永遠有收不完的信件」。
「我們的讀者時常使用社群網絡分享各種資訊,因此我們也希望在同樣的平台上與讀者交流,以每天由編輯撰寫——而非演算法生成——的訊息與讀者碰面,建立更直接的關係。」
《彭博新聞社》也會依照用戶偏好寄送相關主題報導,當初在WhatsApp平台上更設計了廣受用戶歡迎的機器人功能協助讀者以標籤搜尋文章。
Telegram越來越受歡迎的致勝關鍵
波伊斯表示,《彭博新聞社》會將WhatsApp上收到的讀者回饋納入往後營運策略的討論中,雖然無法準確計算WhatsApp到底帶來了多少訂閱量,但WhatsApp確實穩定累積了《彭博新聞社》來自世界各地、擁有高度參與度及忠誠度的讀者,穩穩打下《彭博新聞社》的受眾基礎,促成了現今的訂閱率,而《彭博新聞社》現在也以同樣的目標轉向Telegram發展。
Telegram最近越來越受歡迎,但WhatsApp似乎不再如以往活躍。行動數據分析公司Sensor Tower報告指出,2018年到2019年,Telegram的下載次數從9000萬次增加到1.39億次,總下載量成長了35%;WhatsApp的下載次數則持續下滑,從2017年的9.83億次下降到2018年的9.35億次,2019年的下載次數來到了8.7億次。
與WhatsApp不同的是,Telegram不會限制關注者/訂閱者的數量,因此吸引了烏克蘭等國家的記者,以Telegram為媒介向讀者交流。Telegram機器人功能也曾在2016年6月西班牙選舉中,被開發為新聞報導者的角色,高度隱私安全功能更引來了許多加密虛擬貨幣使用者,香港反送中活動裡也成為維權人士主要的溝通工具。儘管屢有中國和俄羅斯網路攻擊的消息出現,Telegram仍與另一個加密訊息應用程式Signal一樣,有著高度隱私安全特性。

但這個應用程式似乎還沒有觸及到美國一些大型媒體,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路透社》(Reuters)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這些媒體不但尚未使用Telegram,甚至發現了各至少一個由機器人操作的假帳號,其中總共16000名用戶在Telegram上關注了假冒成《紐約時報》的帳號,掛名《路透社》的假帳號則有12000名關注者,非官方的《華爾街日報》也累積了1000個關注;《彭博新聞社》似乎是唯一擁有Telegram官方帳號的大型媒體。
波伊斯認為現在還不到驗收成果的時候,但以目前來看,Telegram對《彭博新聞社》而言是值得期待的:「這種應用程式確實能夠幫助我們發展自己這樣的國際新聞媒體」,「我們必須透過與讀者的互動和交流增加受眾以及訂閱量」。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更多卓越電子報文章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