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印尼電商看漲,然業績成長背後卻隱藏巨大危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保持社交疏離(social distancing)與在家工作逐漸成為近期社會常態,網購需求自然隨之增高,印尼各大電商發展也普遍被看好,是在疫情發展的當下,為印尼整體社會帶來的正面訊息。
文:Edison Chen(印尼電商Dable任銷售經理)
在世界因新冠肺炎肆虐而一片蕭條黯淡之際,網購經濟卻是異軍突起,成為表現最為亮眼的產業,在萬島之國的印尼也是如此。
隨著保持社交疏離(social distancing)與在家工作逐漸成為近期社會常態,網購需求自然隨之增高,印尼各大電商發展也普遍被看好,是在疫情發展的當下,為印尼整體社會帶來的正面訊息。
然而,當進一步分析其背後隱藏的危機,仍不禁令人膽戰心驚。
電商物流的耐受程度受質疑
蓬勃發展的電商需堅韌的物流體系支持,儘管印尼電商多數受惠於疫情而業績增長,物流體系卻可能因印尼人的樂觀天性而一夕崩盤。
尚未發展健全的印尼物流體系是否能夠禁得起考驗仍是未知數,疫情肆虐使得潛在網購需求大幅度提升,然而,物流供給同時,卻可能因群聚感染而無法提供足夠的運送服務。
印尼人對公衛概念普遍偏低,基礎建設持續落後,再加上口罩等個人防護用品短缺,讓物流體系的運送人員暴露在潛在感染風險,而隨著疫情逐漸升高,印尼人群聚習慣一點也沒有減少,路邊小吃攤販依舊可看到摩托車司機大哥們相談甚歡,有說有笑吃著手裡的肉丸麵,輪流喝著同一杯特調飲品。
目前,各大外送龍頭已提出相關配套措施,但是執行力不足的背後多半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而防疫措施不夠徹底的代價,便是物流體系終究會受到強烈襲擊。

實體店面仍是主要營收來源
近期印尼電商像火箭一樣成長快速,政府機關也將電商視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推動目標。只是儘管多數人對印尼電商發展抱持樂觀心態,至今實體店面銷售依舊是主要營收來源。
印尼電商零售佔所有零售的比例仍有相當的成長空間,2017年為3.1%(同年度中國則為23.8%),就算網路滲透率逐年上升,民眾仍習慣在實體店面採購。
以雅加達為例,目前幾近所有商場與百貨公司都已被政府勒令關閉,只允許藥局和超市等民生必需品店營業,而眾多品牌商所仰賴的實體銷售,已直接面臨業績腰斬命運。
事實上,網購習慣並非一朝ㄧ夕形成,產品品質、店家商譽、交易信任都是促進網購成長的因素,印尼電商仍需好長一段路才能達到先進電商國家的水準。
目前印尼電商適逢大紅大紫,但當實體零售停擺,勢必將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衝擊,並會在近期延伸至電商,在此連鎖效應下。眾品牌有可能在商電商平台上陸續退出或停滯。
近期電商業績來自商品拋售
防疫政策無法徹底執行、印尼醫療資源無法支援、進出口貿易難以執行等因素,在在突顯當前印尼商業營運的不安定性。而在風險極高的狀況之下,提高現金持有的比例成為許多店家的首要選擇。
為此,在印尼電商平台上的眾多貿易商,為盡快將現有商品庫存出清,開始以低價兜售商品,藉以降低潛在營運風險,減少持續高漲的庫存壓力與成本。
舉例來說:在印尼本土最大電商平台Tokopedia上,可看到眾多商品正在折價出清,折扣幅度高達50%,優惠商品涵蓋多元,包含手錶、3C周邊等非印尼本土製造的進口商品。
在近乎拋售的狀況下,自然引發一波電商業績激增的現象。只是現行商品庫存終究有賣完的一天,這個成長動力是否能夠持續保持依舊是個大哉問。
有鑒於現行疫情控制依舊不明朗,甚至無法粗略預測疫情的結束時間,這一波印尼電商成長可能就像迴光返照般,賣力做出最後一搏。

公司減薪裁員導致社會不安定
相較於社會福利完整的國家,受到減薪裁員的受薪階級至少還能獲得一定社會救助,幫忙度過經濟低迷的非常時期,居住於萬島之國的印尼人似乎就沒有這麼幸運。
因實體店面關閉而受到解雇的印尼人不在少數,而幸運一點沒有被辭職的印尼人其實也沒有好過到哪裡,減薪幅度從25%起跳,甚至高達75%。
試想,在雅加達具有大學學歷的受薪印尼人,一個月薪水換算成台幣約一萬初,倘若薪水調降幅度達到75%,一個月薪水就只剩下台幣3千元。如何用這微薄的薪資,在消費水準逼近台北的雅加達生活是個相當嚴峻的身體與心理挑戰。
儘管印尼電商銷售看似逆勢成長,主要消費族群不外乎是具有一定財力背景的中產階級。至於為數眾多的基層印尼人,並未實質獲得電商成長所帶來的好處,光是商品運費就可能是筆極大的負擔。
因減薪裁員所導致的社會不安定性,甚至可能加劇仇富、強盜、偷竊等事件發生,對於所有在印尼營運的商家來說,都是非常不樂見的夢魘。
印尼的社會秩序正因疫情肆虐而走向混沌,政府努力挽救,人人自顧不暇,這時也只能努力祈禱了。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最新發展:
-
疫情年的節慶購物季將至,該如何佈局網路平台? 3年前
-
印尼在地疫情觀察:國情與民情造成防疫漏洞,政策模稜兩可讓人無所適從 3年前
-
印尼面臨21年來首度GDP衰退,修法「創造就業」為何引發勞工反對? 3年前
-
【東南亞週報】印尼第二季GDP衰退20年來最大幅度|菲國醫療體系瀕臨崩潰|星國「居家通知者」須配戴電子追蹤器 3年前
-
【後疫情時代/東協新創】解疫情痛點,從三大軸線解讀東南亞數位科技創新應用 3年前
-
東南亞最大經濟體成最嚴重疫區,印尼總統佐科威考慮內閣改組 3年前
-
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下,印尼與印度的四個危機和兩個轉機 3年前
-
【東南亞週報】東協加三舉行線上峰會抗疫|泰中網友推特論戰|新加坡移工宿舍爆大規模群聚感染 3年前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