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有之地:這輩子到不了的50個國度》:遠東共和國——凍原上的烏托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有跡象顯示,這些理念會實施,遠東共和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獨立國家。然而,整個選舉其實是莫斯科的布爾什維克政府精心策劃的幌子。
文:比約恩.貝爾智(Bjørn Berge)
遠東共和國 FAR EASTERN REPUBLIC
時期:1920-1922年
人口:3,500,000人
面積:1,900,000平方公里

凍原上的烏托邦
1921年某個深夜在烏拉山區的彼爾姆市(Perm)。火車站外許多雪橇已經因為下大霙(sleet)而染白。兩個人匆忙走過濕滑的月台,他們都戴棕色皮草帽、穿厚重皮衣和雨靴。走在前頭的是個壯碩男子,略微比手畫腳。一個纖瘦女子跟在後頭,有點不情願。火車頭已整個被蒸氣籠罩——這是西伯利亞鐵路的特別列車,從莫斯科出發前往新成立的遠東共和國(Far Eastern Republic),在彼爾姆靠站。預計到達遠東共和國首都赤塔(Chita)的時間:一星期後。
上述情景是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半自傳小說《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一處場景轉換的概述。163 費多洛娜(Larissa Feodorovna)未取得必要的許可,即逃到烏拉山,躲避莫斯科革命的亂局。她被逮到,但在最後關頭獲得律師科馬羅夫斯基(Komarovsky)拯救,後者協助她往更東邊逃。科馬羅夫斯基雖然表面上英雄救美,其實卻是個不光明正大的壞蛋,基於自身利益而行動。
一則他想得到拉娜(Lara,費多洛娜的簡稱),二則他本身替布爾什維克政權工作,被安插為新成立遠東共和國的司法部長。科馬羅夫斯基的人物構想來自戈洛瓦契夫(Mstislav Petrovich Golovachev),他是真實世界中的遠東共和國助理外長。
遠東共和國在1920年4月誕生,領域起初限於貝加爾湖(Lake Baikal)東岸區域,然後橫貫副北極氣候區,北至凍原和草原,南至蒙古方向的多山地區。數百年來,這個區域由蒙古游牧民族和不同土耳其後裔部族掌控,偶有中國商人出現。
俄羅斯哥薩克人(Cossacks)在十七世紀末建立了後來成為首都的赤塔。但赤塔向來是次要的邊疆城鎮,直到十九世紀初,因為沙皇把這裡當成流放政治異議分子與歐洲罪犯的地方。雖然建築物沿著整齊的街道和廣場分布,赤塔給人雜亂的印象,很少地方比得上。就風格和形式而言,建築物各行其道――上至壯觀的古典希臘式公共建築、類似俄羅斯結婚蛋糕的浪漫主義建物,下至數量龐大的木造小屋――全部隨意比鄰矗立,毫無整體規劃。
遠東共和國顯然是一群社會主義者努力的結晶,他們遠比共產黨布爾什維克更具民主傾向。他們自稱遵循自由派社會主義,克魯泡特金親王(Prince Pyotr Kropotkin)是他們的構想參考來源之一。克魯泡特金在1892年的著作《麵包與自由》(The Conquest of Bread)描繪一個與中央政府和私人企業都無關的社會模型。遠東共和國很快宣布舉行自由選舉與普通選舉權。所有跡象顯示,這些理念會實施,遠東共和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獨立國家。然而,整個選舉其實是莫斯科的布爾什維克政府精心策劃的幌子。
1917年革命後,布爾什維克勢力不斷往東擴展,大批士氣逐漸低落的白衛軍(Tsarist White Guards)被他們趕著跑。可是,七萬名武器精良的日本部隊在太平洋岸以逸待勞等著他們。日方支持白衛軍,雖然熱心程度迅速減退。不過,布爾什維克不願冒險與日軍直接對抗,因而選擇成立緩衝國——遠東共和國——當作臨時解決辦法。
布爾什維克也希望,新國家的民主外表能安撫其他國家。可是,沒有任何國家上當,遠東共和國未得到半個國家承認。英國和平主義者、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極為同情遠東共和國,而遠東共和國也同情他。羅素於1921年在北京臥病在床期間,經常收到赤塔領袖贈送的香檳,有一次香檳是由特使、後來成為遠東共和國外長的尤林(Ignatius Yourin)親自送達。羅素在1921年6月一封信寫道,「他是我遇過最好心的人」;這可能顯示,遠東共和國的領袖本身也不知道自己是一項陰謀的受害者。如果他們真的有任何懷疑,這些疑慮被他們基本上是一群天真、善良理想主義者的事實蒙蔽。
遠東共和國成立後,日本在同一年秋天撤軍。邊界連同日軍消失,因此共和國領土立刻延伸到太平洋岸與海參崴港,吸納超過三百五十萬人口。他們也發行郵票,一開始採用沙皇時代的存貨,收集這些未賣出郵票加蓋圖案後使用。後來,四款新設計郵票陸續加入使用行列,但圖案美感未提升。我手上的郵票屬於後來設計的產品,乍看下外觀相當老式,很像幾年前義勇白軍在南俄使用的郵票。不過,仔細觀察,中央盾徽其實由一支船錨和一支鶴嘴鋤相交組成,背景是成熟的麥穗:與南俄郵票的持矛武士圖案差異相當大。我們可以察覺,圖案傳達和平與兄弟情誼的訊息。盾徽四周的花環有三個西里爾字母,代表俄文中的遠東共和國的首字母。

剩餘的白軍於1921年5月在海參崴再度嘗試自己的運氣,此舉可以形容為垂死掙扎。他們在日本不夠熱心的支持下,成功守住這個城市到翌年10月,但無以為繼。白軍遭到徹底殲滅,而且日本失去興趣。情勢至此,緩衝國的意義也消失。在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建議下,遠東共和國於1922年11月15日解散。這代表俄羅斯內戰結束。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