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通縮僅一步之遙,中國出手降息是否有用?

距離通縮僅一步之遙,中國出手降息是否有用?
Photo Credit: Public Domain Pictures, CC0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減息0.25%,人民銀行強調,不代表貨幣政策轉向。然而,資金已率先轉向,人民幣貶值之路會走多遠?

都說量化寬鬆無極限。

中國剛於2月初減存款準備金率(降準),3月還未到(2月28日公布)就急不及待再出手,今次是存款、貸款利率齊降,一年期減0.25%。同時,利率市場化再行多一步,將銀行的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擴闊,即是銀行在決定存款息口時有更大自由度,上限調高了,理論上可以用更高利息吸引客戶存款。

暫且不計月初那次降準,因為那是針對銀行,但今次存貸利率齊減,則是大眾和各行各業都受惠。對上一次人民銀行將存貸利率齊降是去年11月22日,當時是兩年多以來的首次減息,而且一點先兆都沒有,確實令市場驚喜了一陣,次日的上海和深圳股市亦高高興興的分別升了1.85%和2.95%。不過,短短3個月,人行又要再出手,那說明了什麼?

猶記得2月初降準時,不少經濟分析師都預測人行很快會再有所行動,匯豐銀行估最快春節過後再降準,摩根大通估計3月減息,因為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今次人行自己的解釋:

自去年11月22日減息以來,「社會融資成本高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加上工業品和消費品價格都回落,「物價漲幅處於歷史低位」,所以可以進一步減息令融資成本再降低,「為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沒錯,大致就是跟摩通說的一致。不過,還是要點出一下,「物價漲幅處於歷史低位」,實際上就是幾乎沒通脹,且有通縮威脅。

大陸1月份的通脹率「破一」,只有0.8%,是5年多的低位。對通脹有「前瞻」作用的工業品出廠價,連續35個月負數,負4.3%,差過預期。不難想像,持續下去,通縮可能是一步之遙。而這次減息,就是市場廣泛預期之內的必要之舉。

減息是刺激經濟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然而,日本減息多年,經濟也迷失多年,歐洲不少地區現在已經是負利率,卻仍然未見起色。可以說,自2008年的金融海嘯加隨後的全球量化寬鬆無極限,已引領環球經濟進入全新的迷離境界,很多傳統理論、政策都無用武之地。

中國減息到底有多大作用,很難說得上,人家減沒用不代表中國不行。畢竟過去十多二十年的起飛和暴發,中國「底子」還是厚的。一年期貸款利率在減息後還有5.35%,真的還有很多減息空間。若然時來運到,全球經濟真的翻身了,那就證明減息有理。不過,資金可不是跟你鬧着玩的,早已先行一步,從中國流走。人民幣兌美元匯價在2月27日已跌至2012年10月以來最低水平,即是兩年多低位。也許人民幣貶值是大陸所樂見(因有利出口競爭力),但一旦出現滾雪球效應,資金不斷外流,經濟最終還是會傷及肺腑的。

相關新聞:

Photo Credit: Public Domain Pictures, CC0 Public Domain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