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四個重要的判別標準,讓符碼成為令人印象鮮明的經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四個重要的判別標準,讓我們來區分強符碼和弱符碼。強的符碼是可受時間考驗的、精確而特定的、可擁有的、有相關性的。
文:寶琳.布朗 (Pauline Brown)
符碼如何演進
符碼的孕生和演變是有機的、漸進的,而且並非刻意為之。它們通常發軔自公司創辦人的核心原則和個人偏好。品牌符碼並不是本身做為符碼被創造出來;它們是更廣泛的創造過程附帶產生的結果。符碼如果設計良好,並且持續融入品牌發展的努力,它會變成品牌最有辨識力的元素,持續代表著品牌的故事、品牌的體驗,以及產品中最重要且可資紀念的東西。在本質上,符碼挖掘我們的慾望,並創造出神祕的幻象供我們夢想。
符碼所暗示的神話會隨著時間進展與品牌合而為一。符碼成了比產品本身更有說服力的敘事代稱。舉例來說,法國奢侈品牌愛馬仕最顯著的符碼,是馬拉著「Duc」馬車的商標。這家公司是在一八〇〇年代由泰瑞.愛馬仕(Thierry Hermès)在巴黎創立,當時是專門為歐洲貴族打造馬具的工坊。愛馬仕在馬車和馬具這個產業製作了最精美的鞍轡和韁繩。因此馬兒確實也是品牌的客戶。兩百年之後,這個符碼仍舊代表愛馬仕對傳統歐洲工匠技藝的努力,一種稀有但低調的精緻。
一般而言,傳承越是豐富、積累越是深厚,符碼就更加強大而持久。我們在看老品牌時,問一問自己:這個創辦者對他或她的企業主張的基本信念是什麼?這些原則如何與這個企業發展的背景脈絡相關聯(也就是時間╱地點╱其他可變數)?還有,這些符碼在時間、文化、和環境的變化中如何維持相關性?
不過,即便是較年輕的公司和新創公司也有它的傳承。較新的公司,它的傳承往往存於企業的脈絡之中。舉例來說,亞馬遜(amazon.com)有它的符碼(像是從A指向Z的橘色箭頭、圖示的購物車標誌、以及清楚易讀的福魯提格字體(Frutiger font)),它們都傳遞公司對無障礙讀取、價值、便利的堅定承諾。
同樣地,蘋果並不像路易威登或是Levi's,有追溯到十九世紀的歷史,但是它標誌性的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踏入業界時,正是科技開始重新改造文化和社會的時刻。同時他成長在根植於現代主義建築的時代(二十世紀中葉)和地點(舊金山灣區),人們稱之為「加州現代」(California Modern)。事實上,他從小住的房子也是模仿約瑟夫.艾克勒(Joseph Eichler)經典住宅設計,其設計以天窗、潔淨線條、和大片玻璃來抹消室內外的界線。不令人意外,半個世紀後蘋果的美學,其簡潔而輕鬆風格也模仿了艾克勒的美學。在《史密森尼期刊》(Smithsonian)的專訪中,賈伯斯的傳記作者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提到,艾克勒建築的精神,正是蘋果最初的願景,是賈伯斯在第一部麥金塔電腦嘗試要做,和他在iPod中達成的精神。
唐娜.卡倫(Donna Karan)在一九八〇年代初的曼哈頓踏入時尚設計圈,當時的社會潮流塑造了她的傳承與相對應的美學;即金融市場正蓬勃發展,女性開始攀登上職場的階梯。這些女性尋求光鮮、但具有女性特質的專業服飾,既具備力量和權力,同時也性感、輕鬆、而且舒適。卡倫的設計呼應了當時女性管理階層應有的穿著打扮:女性版的灰色法蘭絨套裝,再加上黑色或深藍色的小領結,以及方便她們趕公車的運動鞋(黑色的高跟鞋則俐落地塞進手提箱裡)。運動鞋的流行,起源於一九八〇年紐約運輸系統的罷工,當時的女性被迫跟其他人一樣走路上班。不過即使在罷工之後,它仍然是上班族女性的標準配備。卡倫感興趣的是,創造一個看起來專業,在任何會議室裡都會被人認真對待,但同時仍讚頌而非遮掩女性特質的東西。
不管是句廣告詞、一個吉祥物、或是商標,符碼要成為令人印象鮮明的經典,關鍵是什麼?讓人能夠立刻識別一個產品或服務,並加以強烈連結的秘方是什麼?有四個重要的判別標準,讓我們來區分強符碼和弱符碼。強的符碼是可受時間考驗的、精確而特定的、可擁有的、有相關性的。
(一)經得起時間考驗
強的符碼會演進,而且如前面所述,往往不被當成是符碼。最強有力的符碼隨時間強化,而且幾乎不會改變。即使真的有改變,方式也是溫和而漸進的。香奈兒的經典軟呢短外套(tweed jacket)一開始並不是品牌符碼,不過它漸漸成了一個符碼,並一直是品牌的強烈辨識物。布料本身是香奈兒本人在一九二四年委託訂做,靈感來自她當時的戀人西敏公爵(Duke of Westminister)所穿的運動服裝。香奈兒要一家蘇格蘭工廠製作了第一批呢絨,她用來製作了一款包括套裝和外套的運動服。一直到一九五四年,軟呢絨才真正成為單獨的材質,她用來製作如今大家所熟悉的香奈兒外套。
我個人認為,在時尚界沒有其他東西比這件經典外套更有標誌性,它有編織的裝飾、真正的鈕釦孔、以及縫入內襯底邊的小金屬鏈,用來確保穿在身上時不會走樣。雖然外套的設計因應時代而出現新的顏色,剪裁也有些微調整,它的基本輪廓仍很接近一九五四年的原創,可讓人馬上就辨認出來。它在當年是新潮與簡潔的精彩案例,到今天它仍是如此。即使是在極度強調跨界的一九八〇年代,它依舊是時尚人士衣櫃裡最渴望擁有的物品。你在香奈兒的官網上仍舊可找到經典的香奈兒軟呢短外套。即使是在次級市場,套裝也仍維持高檔價格。外套的基本設計和結構,從設計出來後幾乎沒有變化。外套傳遞強烈的訊息:穿它的人富裕、合宜、品味良好、懂得好品質。一件外套就傳達這麼多的東西。不光是它的格式,這件外套符碼的力量,也一再被無數品牌與製造商效仿。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