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變化階段模型:勇敢離開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

變化階段模型:勇敢離開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是改變親密關係的模式,還是改掉一個小小的生活惡習,任何一種改變都不是易事,需要經歷變化階段模型(stages of change model)六個漫長及逼迫自己的階段。

說好會遠離賭博,不消多久又重回賭場;答應了你會成為更好的人,可轉眼又回復到散漫的狀態;哭著說自己真的會改變,然而偷偷重拾惡行……我們身邊總有這些人,彷彿改變只需口頭上說說,就能成真。彼此的關係一直糾纏,壞習慣依舊周而復始,只因他們還未意識到,改變是需要持續及堅定的決心,他們本質上缺乏對自己的責任感,也就缺乏了執行力。

1977 年,心理學家James Prochaska提出了有關行為的變化階段模型(stages of change model)。這理論提倡一個簡單的行為改變,是由一系列事件連結而成的過程,絕非僅為單單一件事情。這意味行為的改變並非一下子的,它需要一步步地配合具有針對性的行動,方可產生改變。不論是減肥、換新工作或是戒掉壞習慣,積極的行為改變都需經歷六個階段:

一、前期階段 (Pre-contemplation):在這階段,個體並無計劃 (Not ready),因為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存在問題。若缺乏身邊善意的提醒與勸導,可能會一直不覺得自己需要改變。

二、意向階段 (Contemplation):進入打算轉變 (Getting Ready) 的階段。個體終於意識到行為所帶來的問題,同時也醒悟改變會為自己帶來進步。因此,他有計劃改變,但還未狠狠下定決心。

三、準備階段 (Preparation):踏入準備 (Ready) 階段。此時,個體已經下了決心,預備好要在短期內開始執行改變自己的計劃。

四、行動階段 (Action):這個階段是指行為已經持續地有所改變。在這個階段,個體需要身邊人大量的支持和鼓勵,讓他能堅持下去。

五、鞏固階段 (Maintenance):是指新習得的行為已經持續半年或以上,但個體仍需繼續堅持,以防舊有行為復發。

以上五個階段包括了正向改變涉及的歷程,但還有一個最後亦是最關鍵的階段──

六、復發階段 (Relapse):行為隨時也有回復原始狀態的可能。若踏入了復發階段,應立即審視其原因,亦要重新評估改變的動機和障礙,並採取更強的執行力來維持所得的改變。

無論是改變親密關係的模式,還是改掉一個小小的生活惡習,任何一種改變都不是易事,需要經歷以上六個漫長及逼迫自己的階段。只有真正渡過了復發風險的改變,才可讓新的行為成為了自然的習慣,不再需花費大量氣力去維持。

其實,我們並非不願與身邊人同甘共苦,我們也會渴望陪伴他們共渡艱難的改變階段。然而,屢勸不果的人,早在首兩個階段已無法堅持,他們不斷徘徊又折返,卻仍是在首兩個階段原地踏步。這些人往往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他們往往只是在浪費心力與無能的自己博鬥,也折磨了身邊的人。

一個窩囊、不思進取、對於自己人生毫不負責的人,又怎能奢望他們能給予另一半負責任的生活?真正愛你的人,會因為你而發自心底地想進步。因此,勇敢離開無法改變自己的人吧!再多的諾言也比不上具有成效的改變,挽留只會把自己再次逼進死胡同,我們也是時候為人生開展新的一章。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內文稍作修改,題目由編輯所擬,原文請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