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看越醒腦的財報書》:學會「作假帳」,讓你更有能力去發現舞弊的蛛絲馬跡

《越看越醒腦的財報書》:學會「作假帳」,讓你更有能力去發現舞弊的蛛絲馬跡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記得,會計師的工作只是系統化地審查一間公司的會計和管控流程,並且抽樣幾筆交易,以了解公司是否遵照適當的會計政策和程序。但一個腐敗的管理人員真心要做的話,其實是很有可能騙過這些會計人員的。

文:湯瑪士.易徒森(Thomas Ittelson)

作假帳

絕大部分經過審查的財報,都是以公正的方法編製而成的。財報的編製需要依據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並且要證明公司對於財務有健全的掌控以及廉正的管理。但有時還是有例外,有些人會在財報上舞弊,例如非法的現金支用、誤用資產、隱瞞損失、低報費用或是高報盈餘等。

在新版的牛津簡明英語詞典當中,對於cook一詞有兩種定義。第一種是指戴著白色帽子,站在餐廳後方的人;第二種則和本章的討論有關,即竄改或捏造某事的人。所以,第一種cook會幫你煮午餐,第二種cook則會吃掉你的午餐。而「作假帳」(Cooking the books)的意思,指的是刻意隱藏或扭曲公司實際的財務狀況。

本章會說明一些作假帳的方法,但目的不是要讓你學會作假帳,把這種事留給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就好。相反的,討論這件事是為了讓你更有能力去發現舞弊的蛛絲馬跡,並提醒自己保持警覺。

通常管理者作假帳的目的,都是為了在金錢上取得一些個人的好處,像是為了要合理化領到的獎金、維持高股價好讓選擇權更有價值,或是為了隱藏公司表現不佳的事實。最有可能會作假帳的公司,是內部管理不振、管理階層的品格有疑慮,且面臨極大壓力而需有所表現的公司。

最常見的作假手法,是從原本應認列在損益表上的項目移至資產負債表上,有時則是反過來。有許多特定手法可以用來提高或減少收入、盈餘、資產及負債,藉以達到商人所想要的不良目標。最簡單的做法是明目張膽地欺騙,捏造出不存在的會計事項,或是忽略必須記錄的會計事項。

作假帳和先前說的「創意性會計」完全不同,在會計原則允許的範圍內,以最佳方式呈現公司的財務狀況使其看起來更好,這是創意,是合法而且受到認可的;但作假帳的目的就是為了欺瞞,這是舞弊。

「作假帳」是刻意隱藏或扭曲公司實際的財務表現或財務狀況。無論造假的手法為何,通常都有不良的意圖,例如詐欺等。

損益表:最常見的損益表浮報手法,是將某種偽造的銷售收入報告在報表上,使利潤增加。請見下方圖表中的方格A。

作假帳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虛報收入,也就是在使銷售完成的所有條件都齊備以前,就將這筆銷售記錄下來。這麼做的目的,是要浮報銷售額及相關的利潤。有一種比較有創意的手法是跟自己交易,比方說用賣東西給自己的方式來提高收入(方塊A2b)。

至於比較恰當的作法,是只有在下列條件都滿足後,才能記錄收入:

  1. 接到訂單。
  2. 產品實際交付。
  3. 客戶不接受貨品的風險不大。
  4. 公司無需額外採取任何重大動作。
  5. 移轉所有權且買家認知到自己有付款之義務。

其他常見的不法提高利潤的手法還有減少支出或篡改成本(方塊B),要做到這件事有個簡單的作法,就是將某個時期的費用移到另一個時期,目標是讓報告的早期利潤增加,並且希望之後會有好事發生。

越看越醒腦的財報書p272
Photo Credit: 高寶出版

資產負債表:通常在作假帳時,會是資產負債表跟損益表兩種一起改。簡便的作假方式是交換資產,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浮報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還能在損益表上有利潤(見下圖方塊D1a)。

比方說,一間公司擁有一座老舊的倉庫,在公司財報上的帳面價值是50萬,也就是原始成本減掉這些年來的累計折舊。事實上,如果真的賣掉的話,這座倉庫的現值是帳面價值的10倍,也就是500萬。這間公司賣掉了倉庫,在財報上記錄了一筆450萬的利潤,接著又花500萬在隔壁買了一座類似的倉庫。

所有事其實都沒有改變。這間公司還是有一座倉庫,但新的倉庫在帳面上的價值就是購入時的500萬,而非原先經過折舊之後,變得比較低的倉庫價格。公司記錄了一筆450萬的收入在帳上,但手上有的錢卻比這次的買賣之前還要少。

越看越醒腦的財報書p274
Photo Credit: 高寶出版

問:一間公司應該要有幾套帳冊?

答:一般來說,企業會有三套不同的帳冊,分別用於合法但不同的目的:

  1. 其中一套是為了編製財報以便公布給外界和股東看的。
  2. 另一套調整過的財報,主要著重在確定應繳納的稅金並為其辯護用。
  3. 最後一種則是有特殊格式的財務資訊,讓管理階層可用來管控公司的營運。

為什麼會有公司要用自己的資產交換另一個非常類似的資產……尤其這個資產還需要公司付出現金並繳納沒必要的稅金?這筆交易唯一的「實質」作用,是賣掉一個價格被低估的資產,並記錄一筆只會有一次的收入。如果公司將這筆收入記錄為「營業利益」的話,就是在作假帳:因為利益被不實增加了。而如果這家公司宣稱這筆一次性資金收入是經常性的營業利益的話,就是在刻意謊報公司的盈利能力。

就像有些人會不實報稅,而且以為自己不會被抓到一樣,有些公司會「作假帳」,並且希望會計師和監管單位不會發現。

就像是從錢箱裡「借了」20元,結果到了發薪日時卻還不出這筆「借款」一樣,小小的不法行為有可能像滾雪球一樣演變成重大的舞弊行為。

要記得,會計師的工作只是系統化地審查一間公司的會計和管控流程,並且抽樣幾筆交易,以了解公司是否遵照適當的會計政策和程序。但一個腐敗的管理人員真心要做的話,其實是很有可能騙過這些會計人員的。

再怎麼快速成長的公司,一定都會有成長放緩的時候,管理人員可能受到誘惑,並利用一些會計上的小花招創造出持續成長的表象。在表現不佳的公司,管理者可能是想要掩飾實際的情況有多糟,也可能是想要在被紓困之前拿最後一次紅利;又或者是只要作了假帳,就可以避免公司簽下一份糟糕的貸款合約。總之,一間公司有時可以是體質不佳,又內部管控不良。

我們可以從管理者是否從保守的會計政策改為比較沒那麼保守的政策,像是從後進先出的存貨估價法改成先進先出、原本將行銷費用認列為費用卻改成資本化、放寬收益認列的規則,或是拉長了攤還或折舊的期間等關鍵細節去留意假帳。

像這樣的變動都是警訊。改變會計政策雖然也可能有正當的理由,但這種理由並不多。所以最好要小心一點。

書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