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家的記時錄》:光是回答「地球年齡有多大」,就得動用整套現代地質學知識體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以在一七八九年,一位蘇格蘭醫師,同時也是紳士農場主、自然哲學家,能夠慧眼獨具,在鄰近鄧巴鎮(Dunbar)的海岸所露出的岩床中,察見地質時間的廣袤,可謂成就非凡。
文:瑪希婭・貝約內魯(Marcia Bjornerud)
地球如何衰老(又強勢回春)
在各種學科之中,地質學可說是大器晚成型。行星的運行模式在十七世紀受到闡明,熱力學與電磁學的定律於十九世紀提出,原子的祕密則在二十世紀初揭櫫於世,而我們能夠得知地球的年齡,或清楚了解地球整體的運作方式,都是在這些成就之後。這並不代表地質學家蒙昧愚蠢,只是地球一直是難以捉摸的研究對象——距離太遠又太近,無法讓人看個分明。當其他學科大步邁進,利用望遠鏡、顯微鏡、燒杯、玻璃鐘罩(bell jar)來闡述自然界時,地球還是不能透過鏡片觀看,或縮成可在研究室實驗的大小。再者,我們身為人類的自我知覺,以及人類與其他萬物之間的因緣關係,總是深深干擾著我們對地球的解讀。我們難以向後退,以清晰的視野觀看事物,自是不足為奇了。
比起任何其他科學學科,地質學更需要龐大的想像能力,也更需要對大膽的歸納式推理抱持開放的態度。舉例來說,十八世紀的人要如何開始回答「地球的年齡有多大?」這個問題。在西方世界,大多數人並沒有理由挑戰聖經的啟示,也就是地球的年齡是六千年左右(在一六五四年,愛爾蘭教會的大主教詹姆斯.烏雪〔James Ussher〕以驚人的精準度,推算出神在公元前四○○四年十月二十三日星期天創世)。
當我詢問身處二十一世紀的學生,若拋開宗教上的先入之見,以及他們學到的四十五億年這個數字,自己要如何獨立問答這個問題,他們通常會說:「嗯,找到最古老的岩石,推算出岩石的年齡就可以了。」但話說出口之後,才發現這根本不是答案──我們要如何判斷哪些岩石是最古老的,又如何判定它們的年齡?光是一開始就得動用到整套現代地質學的知識體系。所以在一七八九年,一位蘇格蘭醫師,同時也是紳士農場主、自然哲學家,能夠慧眼獨具,在鄰近鄧巴鎮(Dunbar)的海岸所露出的岩床中,察見地質時間的廣袤,可謂成就非凡。
在遭受強風吹拂的西卡角(Siccar Point),現代地質學之父詹姆士.赫頓(James Hutton)發現某個岩面有兩個不連貫的沉積岩層序(sequence),下方層序的岩層近乎垂直,而上方層序的岩層則較接近預期應有的狀態,也就是呈平躺狀。許多人過去都曾看過這個岬角;任何人乘船經過,都會小心翼翼避開它,以免被猛烈拍打岩石的海浪捲入。然而,赫頓卻能看出,岬角上的岩石不只標示著危險的航行水域,同時也是已消逝地貌的鮮活見證。對此,他提出兩項與當時想法迥異的解釋。第一,他認為底下垂直的岩層是舊時山脈的遺跡,而昔日地殼隆起,造成海相地層翹起,因而在此形成山脈。第二則是,他認為上下岩層層理遭到切割,代表著此處曾經過長時間的侵蝕,作用力足以夷平山脈,而覆蓋在上方的岩層,是堆積在山脈遺跡上的沉積物。
赫頓估算他自己的土地受到侵蝕的速率,據此主張岩面結構不連貫的現象──也就是現稱的交角不整合(angular unconformity)──顯示岩石受到侵蝕的時間漫長到難以測量,與聖經主張的地球年齡相較,相當於一段永無窮盡的時間。透過此種簡單但革新的推算方式,赫頓顛覆了主流看法。所謂主流看法是,地球的今昔呈兩種分歧的走向。過往波瀾萬丈,如諾亞大洪水等災變頻仍,而今世界已歸於平和,不再生變。若假設地球只有幾千年的歷史,那麼深受侵蝕的山谷,層層疊加的沉積岩,就只能用大災變來解釋成因。赫頓以地質學的基礎概念──均變說(uniformitarianism),取代了此種世界觀。均變說乃是假設現今所見的地質作用,與過去進行的作用是相同的。
但赫頓在地質學研究上所發揮的想像力不僅止於此。他在一七八九年的著作《地球理論》(Theory of the Earth)之中,提出了更大膽的推論。他認為岩石堆積、隆升、侵蝕、再生等過程,在地球循環不息,可以回溯到久遠而難辨的年代,而岩石不整合面所記錄下的,只是當中的一個循環週期。赫頓對於地質時間的奇妙感知,徹底改寫了地球的過往,並打開智識的大門,使現代地質學與生物學應運而生。萊爾繼承並提倡赫頓之說,在他文筆精湛的巨著《地質學原理》中,將均變說提升至正統學說的地位。若沒有他們兩人,達爾文(Charles Darwin)便不可能領悟到時間透過物競天擇,形塑生物面貌的力量(達爾文搭乘小獵犬號〔HMS Beagle〕環遊各地五年的期間,萊爾的古老地球論不斷在他腦海迴響;《地質學原理》第一卷或許是達爾文的「小隨行圖書館」中最重要的一本書)。
雖然赫頓眼中各種作用循環不息的世界令人神往,但他的論述在某些層面上過於虛幻縹緲,沒有扎扎實實、一點一滴的重新建構地球的演變歷程。希臘文有兩個形容「時間」的用詞,分別代表單純流逝的時間(Chronos),以及具有意義的特定時機(Kairos)。用這兩個詞的分野來說明就是,雖然赫頓引領我們初探了地球時間的輪廓,但劃分時間刻度、填補特定時機的工作,耗費了地質學家過去兩個世紀的時間。
早期試圖用地質紀錄譜寫地球歷史時,所秉持的理念是,過去在不同的時點,會有特定類型的岩石在全球各地形成。如花崗岩、片麻岩等結晶岩,屬於原生或「第一紀」(Primary)的岩石,而如石灰岩、砂岩等層狀岩石,則屬「第二紀」(Secondary)。半黏性的礫石與砂土層歸屬於「第三紀」(Tertiary),疏鬆、未固結的沉積物屬於「第四紀」(Quaternary)(奇特的是,現代的地質年代表仍沿用「第四紀」一詞,「第三紀」則是存續至二十世紀末)。但並無任何依據可以用來鑑定,這些岩石種類的年齡在世界各地是否確實相同。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