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職涯走得更長遠:找工作時是否該考慮「把興趣當飯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有些人擔心興趣變成工作,就不再能夠當成興趣了?這對我來說,就是「興趣」和「熱情」的差異。在我的分類中,熱情是興趣的高階概念。
這系列第一篇提到「興趣─能力─價值」的生涯金三角,不曉得有沒有人想問:大家常說的熱情和天賦又在哪裡呢?跟興趣和能力又差在哪裡呢?這部分的論點百家爭鳴,在進入職業世界比對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自己對於熱情、天賦的看法。

我認為興趣和能力各自都有更高階的概念:熱情和天賦。
熱情 vs. 興趣的雞蛋理論
為什麼有些人擔心興趣變成工作,就不再能夠當成興趣了?這對我來說,就是「興趣」和「熱情」的差異。在我的分類中,熱情是興趣的高階概念。
熱情和興趣有一個最大的差異就是:「我們可以為了熱情承受許多痛苦,但興趣無法。」如果一個興趣不只是單純的生活小調劑,而是可以為了那件事情,忍受許多辛苦困難,這就可以稱得上是熱情,是興趣可以當飯吃的關鍵。
以電競選手來說,喜歡打電動不是唯一的門檻,選手們為了精進自己的技術和表現,可以花非常多時間研究戰術、搭配演練,甚至到了手腕肩膀有些職業傷害的地步。能夠付出這樣的條件,才是興趣職業化的關鍵步驟。
我透過自己的生命經驗,歸納出一個熱情和興趣的雞蛋理論。熱情就像蛋黃,興趣就像蛋白。我們對於很多事情有「興趣」,但這些興趣背後的高階共通因素,才是真正的核心,指向我們「熱情」的所在。
我們對於熱情領域有強烈的喜愛,也因此延伸出對於周邊相關領域的興趣。
舉例來說:我以前就知道自己喜歡心理學、職場發展、天賦熱情、人力資源等概念。後來進入職涯諮詢領域,發現職涯諮詢領域當中,有我喜歡的幾乎全部元素。
當時我才體會到:在這些興趣背後更吸引我的東西,原來就是我的熱情所在。因此我也常跟來訪者探討,興趣背後的真正原因。曾經一次我用自己研發的「職遊旅人」牌卡協助諮詢時,有個應屆畢業生挑選了化學工程師、獸醫、醫師、動物飼養員等牌卡,他把這些歸成同一類,並說出他從小對動物的熱情和相關故事。
在敘說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他有一個非常核心的熱情:動物。於是我們就把這個熱情元素納入他未來的職涯發展進行討論。
因為成就感而培養的興趣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認為興趣是可以培養的。當然事情都有各種脈絡和緣由,我發現通常這類興趣跟成就感有所關連。
大家在討論職業價值觀的時候,都會提到成就感的重要性。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如果逐漸勝任、特別擅長、做出名聲、被大家重視和需要、滿足了內在需求,我也相信這樣的情況下,會累積出興趣甚至熱情。
有時候我們不一定是喜歡那事物本身,而是喜歡伴隨那個事物而來的其他東西。
能力和天賦
到底有沒有天賦存在?我的經驗是有的。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關於天賦的判斷方法,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學生時代各個科目的學習狀況都差不多,不過物理特別爛,國文特別好。
物理爛到完全聽不懂,台上老師從頭到尾講的內容我都無法吸收,補習花了很多時間也只能搶救在及格邊緣。更可怕的是,成績出來我通常也不知道自己對在哪裡、錯在哪裡,就這樣度過非常可怕的高中時期。
國文雖然很好,但對於文學的喜愛跟真的要念中文系還是有些差別,也沒有想把職業作家當成目標。如此度過了迷茫的選擇科系時期,後來想要透過念心理系了解自己。成長過程中對於天賦的概念,非常嚮往卻又無法踏實感受到。一直到接觸職業生涯諮詢的時候,狀況大幅轉變。
剛開始接觸這方面內容的時候,我就發現自己很能夠了解這個領域的知識。看過之後就很容易知道這個理論要說什麼、這個工具怎麼用,知道如何運用在實際場域,甚至還能舉一反三,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因此我非常確信自己在這個方面是有天賦的。
除了領域屬性的能力天賦(職涯諮詢、心理諮商、人力資源等等),還有一般屬性的能力天賦(人際、表達、思考等等)。
有天賦的能力,會比沒有天賦的能力更容易培養,在市場中也會更有競爭力。不過很妙的是:我們經常會忽略自己的天賦線索,認為那些是很自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很擅長、自然而然就能做到,所以也覺得大家應該都能做到吧!沒什麼特別了不起的。
但其實不然。很多時候對一個人來說輕鬆容易的事情,對另一個人來說有如登天之難。我和一個好朋友的特長就差異很大:他擅長「行動」,先做了再說,一邊嘗試驗證,也不太害怕犯錯;但我剛好相反,我擅長「思考」,希望有計畫之後再實踐,不想出錯。習慣先行動,就是他的強項、我的弱項;習慣先思考,就是我的強項、他的弱項。
在天賦部分,我常使用的工具是蓋洛普的34天賦優勢測驗。這份測驗題目設計採用強迫選擇、避免全部皆高的狀況,目的在於突出相對強勢的特質。萃取的層次也很剛好,34個特質很具體,搭配原本的書一起看,可以對工作上的優勢發揮有初步的方向。不過如果要進行測驗、看更完整的測驗說明,需要花費一筆費用。所以通常會先直接用書中揭露的訊息討論。
熱情和天賦可以帶來複利效應
熱情和天賦,是在興趣和能力之上的高階概念。如果要規劃長遠的職涯發展、幾十年的職業生涯,在基礎的生涯金三角之上,進一步掌握熱情和天賦的方向,思考這些元素如何融入在自己的生活和職業當中,會是長期來說最有投資報酬率的領域。
熱情和天賦,是我們樂在其中、天生擅長的事情,如果持續投資,就可以獲得複利效應。就如同年利率1%和年利率5%的差異,短期來看差距不大,但長期來看就會有雲泥之別。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