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婆靈聖》:從「娘媽」晉升「聖母」,媽祖靈力的來源有哪些說法?

《媽祖婆靈聖》:從「娘媽」晉升「聖母」,媽祖靈力的來源有哪些說法?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奉祀媽祖,象徵了社群、象徵父系社會的女性、集體的力量等,無論靈力來源是媽祖本身的力量,或是歷史的正當性,最多的動力來自於信眾的社會動能。

文:林美容

從「娘媽」晉升「聖母」

黑臉、海神、具有靈力的女神,是台灣媽祖的顯著形象。研究媽祖信仰的學者對於祂是「女性神」或「母性神」曾有過爭論,而一般信徒多仰賴祂的慈悲護佑,因此往往以「慈」字命名媽祖廟,強調慈愛母性的特徵,例如:慈祐宮、慈裕宮、慈仙宮、慈后宮、慈雲宮等。

在民間,廣東地區稱呼媽祖為「天妃」或「天妃娘娘」,福建莆田一帶則稱之「娘媽」,但台灣幾乎沒有使用這樣的稱謂。根據台灣文獻史料上的記載,媽祖廟曾有天妃廟的稱謂,但現今已經不存在了,而且信徒也沒有稱「天妃」的習慣。台灣人在正式祭祀時尊稱媽祖為「天上聖母」,日常中則通稱為「媽祖婆」。

從稱呼上,我們可以看到媽祖的形象如何從「少女」轉為「聖母」。林默,生前稱為「默娘」,未婚而逝,死後成神被稱為「娘媽」,又娘又媽,隨著成神後的年齒增長,漸漸被稱為「媽祖」,又媽又祖。「媽」是對已婚女子的稱謂,台灣對女性成神也稱「媽」,如「觀音媽」;而閩人對於死後的先人,男性稱「公」、女性稱「媽」,所以有「祖公」、「祖媽」或「公媽」之稱。相較於註生娘娘或觀音媽,媽祖的神格從「媽」升「祖」,似乎更高一些,後來又稱之為「媽祖婆」,表示又更老一級。

台灣媽祖經過地方化之後,其稱呼往往冠以地方或庄社的名字,例如:北港媽、大甲媽、彰化媽、南屯媽等等;也有十八個庄共同奉祀的「十八庄媽」,或是六個房頭的族親奉祀的「六房媽」。無論如何,「媽」都是台灣人對媽祖最普遍的稱呼。

換句話說,台灣媽祖已跳脫了年少、粉嫩的少女,蛻變為成熟穩健的婦人形象,從「娘」到「媽」,從「媽」到「祖」,從「祖」到「婆」到「聖母」等,親屬般的稱謂賦予了祂慈愛的神格,發展出母性神的特徵。

從「未婚」到「已婚」的轉化

台灣有一類女神稱為「夫人媽」,或被稱為「某某夫人」,多數是生前已婚的女神,附屬在主祀男神的廟壇內受奉祀。此外,也有許多姑娘廟奉祀未婚無嗣的女子死靈。林默娘生前終究是未婚而亡,就這一點來說,與其他姑娘廟裡的陰神,恰有相似之處。

然而,媽祖生前就有功於世人,也立下孝慈的典範,且身懷救助海難的法力。因此後人是以「崇功報德」的感恩之心加以祭祀,而非起於懼鬼為祟的心理。況且我們也找不到媽祖以「姑娘」的身分被奉祀的相關事蹟。

未婚女性成神, 特別是成為「正神」, 造成了文化上的一大困局(paradox)。以媽祖為例,信徒稱媽祖進香為「返外家」,意指回娘家。但是,既然媽祖未婚,何來「外家」或娘家可言?

猶如神龕上的公媽牌,在漢人文化中,女子只有已婚為人婦、為人母,死後成為祖媽,才可以在夫家享有祭祀。這是女子享祀的原型,無論是成祖或成神皆然。因此,從「娘」到「媽」,從「媽」到「祖」,從「祖」到「婆」,從「婆」到「聖母」的稱謂,除了說明媽祖慈愛的形象之外,還具有從「未婚」轉化為「已婚」身分的語意。「返外家」不僅是言詞上的作用而已,更化為實際具體的儀式活動,媽祖堂而皇之出遊進香。未婚女子對漢文化所造成的緊張,恐怕只有媽祖這樣的女神所彰顯的神力,才能夠得到消解。

女神流動如女子婚嫁

台灣傳統社會以父系為中心,首重父權,傳宗接代靠男性,拜祖先也是依據父系原則;在這樣的社會中,女神信仰卻相對發達,尤以媽祖信仰為明證。

許多與媽祖相關的儀式、活動,都是請媽祖離開自己的轄境,到外地去,包括:進香、謁祖、過爐、請媽祖(迓媽祖)等,有村庄性的、聯庄性的、區域性的,都是將大家集合在媽祖麾下,從事村內或村際活動,因而形塑出媽祖流動的形象。而且,信徒常解釋媽祖「進香」是「返外家」,就像出嫁的女兒回娘家「作客」一樣。其實也反映出,媽祖與漢人女子具有相似的社會屬性。

媽祖在祭祀圈與信仰圈裡的流動,隱喻著女人的流動。女人從娘家嫁到夫家,從這庄嫁到那庄,而媽祖也一庄過一庄,構成了村庄聯盟(village alliance)。無論是六庄、九庄、十八庄、二十四庄、三十六庄、五十三庄、七十二庄,或像是我所研究的彰化媽祖信仰圈有三百五十幾庄,這些村庄聯盟共同擁有勢力扎實的媽祖信仰。

雖然在父系社會中,是由男性繼承正統地位,但女性生子卻有絕對的重要性;因此,媽祖除象徵漢人社會裡女性的流動,另一個重要意涵是祂代表了女性的生殖力、生產力,以及父系社會對女性重要性的承認。

我認為台灣媽祖是具有靈力的女神(magic deity),反映漢人社會對女人力量(power of women)的認知,也代表民俗宗教對有力女人(powerful lady)的塑造,因此媽祖是一種隱喻(metaphor)。漢人社會的女人,或是媽祖作為女神的流動,都可說是一種擴張,而擴張造就勢力。女性的力量因之不可忽視。

媽祖靈力的來源

差不多在我開始研究媽祖的時候,學界也陸續出版了有關台灣媽祖的研究專著,其中,美國人類學者Steven Sangren於一九八七年出版的《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為最早,書名雖未用「媽祖」之詞,卻標舉出媽祖信仰特別顯著的靈驗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