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之名的同婚合法化,依舊改變不了陽剛霸權的軍隊文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軍隊,是給陽剛的男子漢來保家衛國,並不是同志、陰柔者可以褻玩的園地,只要違反軍中紀律,宛如違反了舊有的性別秩序,依舊受到大眾排山倒海的輿論,陽剛氣質持續在軍隊文化裡再製、流通、壓迫。
文:JJ
三月初,自由時報刊登了一則新聞,敘述兩名役男為了提前退伍,就打算與同袍辦理結婚登記。縱使性別平等的氛圍已被大眾接受,但一遇到軍隊馬上就「碰壁」。
不管是實際上的軍隊,或者社會大眾對於軍隊的想像,都成了如何表演男子氣概的爭論場域。
做兵與男子氣概
「做兵過程」強調的是「做」,而非只是套上軍服就成為「男人」。事實上,當兵是種「儀式」,從較「文」的心輔官到較「武」的陸戰隊士兵,軍隊裡陽剛氣質的階序分布,引導出個人在軍隊體系裡不同的應對模式。
士兵在來回互動、協調、抗爭之中,養成「軍事化自我」。這個軍事化自我,影響的不僅是男人在軍隊體系的表現,而影響其退伍後面對世界的態度。
舉例來說,我們不時會聽到長輩(尤其是自己的父親)不斷吹噓當年刻苦的軍旅回憶,來警戒讓未入伍的兒子與後輩。這種「話當年」的行為,一方面透過「回憶」來攫取自己消逝的歲月,重溫男子氣概的風光以「重振雄風」;另一方面則透過「告誡」的同時,鞏固、重建與他人的男子氣概階層,「還沒當過兵的都不算男人」。
我們同時可以看到新聞底下留言,不外乎都是批判謾罵著役期已經夠短,如「四個月,還不用下部隊,這三小」、「靠這些四個月草莓兵保衛台灣還不如俺親自上陣」,或者「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兩年退伍的才是男子漢」。
男人們不斷召喚自己過往的經驗,來批判現在的年輕人「不夠男人」,強化男人與軍隊之男子氣概的連結。「保家衛國」必須要是「男人的」。
男子氣概,女人,與男同志
這個男子氣概的養成,貶低了陰柔的異性戀男性外,更加深了對男同志的歧視。
首先,男同志不全是「娘娘腔」,陰柔也不代表他為男同志。甚至,學者提到,臣屬的性別氣質,在軍隊中亦有生存的「戰術」,例如氣質較「柔」的男人可以往「心理輔導」的「文」類發展。
然而,社會與軍隊內部對於陽剛氣質的強化,使得男人「做」兵的過程,必須要「雄壯威武」與「機警勇敢」,壓制了陰柔特質在軍隊的展現,整個部隊訴諸著一種報效國家的男子氣概,任何「男孩」都要勇敢、有擔當,才能成為一個「男人」。
另外,異性戀的文化更是軍隊裡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我在當兵時,不斷聽聞鄰兵之間的耳語,訴說著誰和誰的女朋友打炮,哪個女人的胸部很大、照三餐操著歧視女性的笑話等話題,甚至長官也訴諸著男人的「保護」角色,女人頓時成為了弱者需要「被保護」,保護「妻子、女朋友」是男人的責任。
在軍中,透過將女性「弱者化」,男同志與陰柔氣質者被「邊緣化」,塑造了軍隊的「異性戀陽剛氣質」的父權文化。
回到新聞下方留言,多數網友與民眾皆以歧視男同志的笑話來揶揄。例如典型的軍中「撿肥皂」,或者「莖肛勇士」、「弄甲成真」、「勉為騎男」、「肛肛好」等,甚至透過圖片來「性化」與「物化」男同志(例如Po男同志G片的色情圖片,巧克力棒來隱射與嘲諷)。
我在兵役期間更遇到鄰兵以言語騷擾,用戲謔之詞將男同志、陰柔者與愛滋病患者進行錯誤連結(如以「申裝AIDS」來隱射「感染AIDS」)。
縱使民間的社運團體、政府、學校努力倡導性別平等、推動同婚法制化,軍隊像是成為一個「法外之地」,性別平等難以照耀的場域,依舊以「保衛國家」之名來合理化性別、性傾向歧視。
類似「開放同性戀結婚遲早會這樣」這種言論,皆會在未來的論壇媒體上不斷出現,並藉機再製「婚姻」的霸權文化:異性戀、一夫一妻、生兒育女,並攻擊同志族群。
反思:「愛最大」論述的未來?
自同婚運動以來,同志團體與支持者不斷訴諸著「愛最大」或"love wins",成功地讓大眾理解同志在日常中的困境。然而,在同婚合法化過後,我們必須要反思,「愛最大」的論述帶來什麼樣的困境?
第一,如同此案例,以「愛」之名的同婚合法化,依舊改變不了陽剛霸權的軍隊文化。軍隊,是給陽剛的男子漢來保家衛國,並不是同志、陰柔者可以褻玩的園地,只要違反軍中紀律,宛如違反了舊有的性別秩序,依舊受到大眾排山倒海的輿論,陽剛氣質持續在軍隊文化裡再製、流通、壓迫。
第二,「愛最大」重塑了一套「同性戀正典性」(homonormativity),只有「單偶」、「忠貞」、「乾淨」的同志才值得愛與被愛,HIV/AIDS、身心障礙者、娛樂性用藥者、BDSM等議題,依舊被排拒在「愛最大」之外;「愛最大」更在異性戀的世界裡,給予同性戀「唯一」的喘息空間。
酷兒理論學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提到:「我們不需要為了參與進有意義的連帶感,而去愛另一個人。」("We do not have to love one another to engage in meaningful solidarity.") 。
在巴特勒眼中,「愛」並不等於「連帶感」(solidarity),連帶感引領的是平等(equality),而「愛」並非組成「平等」的元素之一。
於是,我認為,「愛最大」的論述雖讓我們攫取同婚法制化的果實,但性別運動並非只有婚權運動,「愛最大」無法繼續推動更基礎的性平觀念,「愛最大」也無法消除社會上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
唯有「平等」才是我們要著力的目標,不管性別、性傾向、性別氣質,都可以自在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不必因為特殊場域(如軍隊)而必須改變自身的特質,不必因為不是「愛」而落得他人閒話家常的把柄與玩笑。「愛」給予我們運動的能量,但「平等」才是通往烏托邦的道路,解決「有毒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的良方。
參考資料
- 家長傻眼!只為提前退伍 2名4個月役男要辦同性婚姻登記(自由時報)
- 高穎超(2006)。做兵,儀式,男人類:台灣義務役男服役過程之陽剛氣質研究(2000-2006)。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Judith Butler on Rethinking Vulnerability, Violence, Resistance(Verso Books)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