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諮商心理師之路,而且想要走得長久,你需要「愛」與「信念」

踏上諮商心理師之路,而且想要走得長久,你需要「愛」與「信念」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假設我們歷經一番寒澈骨,終於取得研究所入學資格了。你以為可以高枕無憂等畢業,然後準備賺進大把鈔票嗎?別傻了,巨大的苦難正要開始啊!

踏上諮商心理師(以下簡稱諮商師)之路,而且想要走得長久,你需要兩個東西:「愛」與「信念」。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裡先賣個關子,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最初試煉

依據《心理師法》,要報考諮商師,必須在「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大學、獨立學院諮商心理所、系、組或相關心理研究所主修諮商心理,並經實習至少一年成績及格,有碩士以上學位」。

在碩士博士滿街跑的年代,考研究所好像不太難吼?

奇妙的是,這個說法似乎不適用於諮商心理研究所。在2019年考試入學,有20間諮商心理相關研究所公告報名人數,總計2645人次(可能有人報名不同學校),招生人數是189,錄取率只有很低的7.1%。

唔,現在假設我們歷經一番寒澈骨,終於取得研究所入學資格了。你以為可以高枕無憂爽爽玩等畢業,然後準備賺進大把鈔票嗎?別傻了,巨大的苦難正要開始啊!

冒險開始

入學後有三大關卡:修課、實習、寫論文。

各校規定的畢業學分數不等,通常介於30至40學分,一門課是二至三學分,因此我們會修習10多門課程。每間學校特色不同,開課方向也很多元,但無論如何有七門一定要修。依據考選部頒佈的《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心理師考試規則》(aka 心理師證照考試)下列七門課都要修好修滿:

  1.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
  2. 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
  3. 諮商倫理與法規
  4. 心理健康與變態心理學
  5. 個案評估與心理衡鑑
  6. 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
  7. 諮商兼職(課程)實習

根據我們的親身經驗,每堂課都是一場戰鬥,份量和大學時期完全不是一個檔次!都有上台報告、專題研究(寫一篇專業論文),有些課還要去實習,也需要利用大量課餘時間和組員討論。另外,期末可能有公開的實務技術考試,大家都看得到你諮商做得怎樣,就問你怕不怕!

不過呢,報告海、專題海、考試海再痛苦,還是會有游完的一天。一般而言,修課會在碩一密集進行,碩二開始只剩零星幾個學分,因為這時候的主力會放在另一個關卡:實習。

新的挑戰

實習呢,就是一場小戰爭。應徵實習有點像找工作的過程,我們會投履歷到有開實習職缺的單位(學校、醫療院所、公司等),然後經過一連串的面試和實務演練,最後幾經波折會到達一個有緣的單位,展開半年或一年的兼職實習,以及一年的全職實習。

實習內容視單位業務性質會有頗大的差異,但主要會是個別諮商、團體諮商、心理測驗實施與解釋,也有機會辦理心理健康推廣活動、班級輔導、專題演講等。

這個階段滿難熬的,因為突然要站到第一線執行業務,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會有極高的焦慮和極低的自我效能,同時還要兼顧課業與個人生活⋯⋯為了帶領迷途的羔羊們,會有一位專業督導和我們進行討論,針對業務執行與個人狀態,如果雙方適配,這個過程算是滿珍貴且幸福的。

最終魔王

實習結束後,通常也進研究所三年了。有的人會莫名其妙開外掛在實習期間把論文也寫完了,不過大部份的人會繼續利用半年至一年完成論文,然後參加要讀好多書的諮商師考試。

唏哩呼嚕把研究所過程交待完了。看起來好像在玩闖關遊戲,打敗最後大boss就可以破關;回首一路走來的諮商師養成之路,會發現這些任務雖然困難繁瑣,但也讓我們逐漸理解自己的信念。在每一個艱難時刻的選擇,決定了我們是誰。或許這才是過程中最珍貴的寶物。

什麼還沒結束

持續進修這件事,無論在諮商師養成過程或是考到證照後實際執業都是很重要的。政府也規定每六年必須有120點繼續教育積分才能繼續執業。

另外,固定接受督導也是很好的。無論是個別督導或團體督導,可以從後設視角回顧諮商進行狀況,針對卡關的部份尋求討論,試著找出對個案最適切的解決之道,也讓我們有能量繼續投入諮商。

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要當諮商師真是需要經歷很多考驗,如果你想靠諮商師工作賺大錢,那你要不要先左轉離開⋯⋯

好啦說真的,或許一番努力加上天時地利人和有機會,不過諮商師其實要投入許多心力和成本在進修,然而未必明確反映在報酬上,有點悲傷但這是事實。

所以,回到文章一開始說的,諮商心理師之路要走得長久,你需要「愛」與「信念」。

愛,讓你願意持續投入這份工作,即使在高壓力的助人工作中;信念,讓你清楚自己要走到哪裡,即使前途充滿不明朗。

像電影回顧般三分鐘講完這些職涯跑馬燈,自己細細品嘗這段路的感受又會很不同。

你,準備好踏上旅程了嗎?

延伸閱讀

本文由Let's Con-來諮商!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