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能「正常生活」?陳建仁:不可能永遠封鎖,有疫苗前「減少50%社交接觸」

何時能「正常生活」?陳建仁:不可能永遠封鎖,有疫苗前「減少50%社交接觸」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陳建仁坦言,對於恢復「正常生活」,目前台灣還沒有準備好。除需要研發新的快篩檢測、抗病毒藥物和疫苗外,同時也還需要限制社交接觸的頻率。

(中央社)副總統陳建仁指出,未來1年或1年半之內,或許就會有疫苗,但在此之前,必須保持社交距離,不需要停止所有活動,只要過半的民眾減少50%社交接觸,大家就能過著所謂「半正常」的生活。

陳建仁日前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專訪,談近期台灣處理「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疫情經驗、防疫策略、台灣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排除在外影響、及全球合作抗疫等議題,總統府今天公布專訪內容

台灣不可能永遠孤立,疫苗問世前「減少50%社交接觸」

被問到,未來不可能永遠保持孤立或是關閉邊境,解除封境的正確退場策略為何。

陳建仁認為,新冠病毒會像流感一樣,具有高度傳染力,大部分病例屬於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會透過飛沫及污染區傳染,因此無法完全消除,而「會與我們共存」。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像2009年的H1N1新流感。所以,一定要準備好和這個病毒長期對抗,這也是必須研發快篩和抗病毒藥物的原因。

他說,有了快篩和抗病毒藥物,輕症病例就可以到一般診所進行快篩,一旦確診,可以立即以抗病毒藥物治療,社區診所的醫師就可以治癒輕症病例。重症病例可以送到醫學中心,醫學中心也可以進行快篩及提供抗病毒藥物治療病患,治癒後,病毒作用減低,也就不會傳染人。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病患時,是要治癒病患,並保護所有與病患密切接觸者不被感染。

陳建仁說,未來1年或1年半之內,或許就會有疫苗,就可以像2009年流感疫情一樣,利用疫苗防疫。但在這之前,「我們絕對必須保持社交距離」。不需要停止所有活動,只要過半的民眾減少50%的社交接觸,大家就能有限度地繼續日常生活,只是要稍微設限,過著所謂「半正常」的生活。

至於每個國家所處階段不同,要如何重啟旅遊和貿易,協調因應。

陳建仁說,為了協調國際運輸,所有國家都必須公開資訊,讓各國的情況公開透明,例如,必須讓人民了解,有些國家只有零星的病例。

他說,需要進行血清流行病學研究,對民眾的血液進行採樣,了解各國的感染狀況。而且,必須確保疾病不會傳播出去,必須十分謹慎,確保不會再爆發大流行。

陳建仁透露,他曾和哥倫比亞、約翰霍普金斯及史丹佛等大學的同僚討論過何時回歸正常生活,「我們還在思考,我們都還沒有準備好」。他說,除需要研發新的快篩檢測、抗病毒藥物和疫苗外,同時也還需要限制社交接觸的頻率。

被問到,「會很快恢復正常生活嗎?」陳建仁說,「我曾經預測5月底,但很難預料」。不過,他認為歐洲疫情已過顛峰期,正在趨緩,而美國還在攀升中,希望5月底看得到疫情的曙光。他無法準確預測,但他認為所有國家都已動員起來,做得比一個月前好多了。「我們協力抗疫,這是全球化的好氛圍」。

《上報》報導,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擔憂,目前台灣的確診數少,雖然表示防疫成果佳,但也同時意味著,有「抗體」的民眾不多,就算有藥物問世,恐怕無法有效防止疫情傳染。楊志良強調,自己對台灣的防疫相當有信心,但對於台灣未來的發展情勢並不樂觀。

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在記者會上就坦言,這確實是隱憂,但也不期待透過大幅感染增加民眾免疫力,盼疫苗儘速問世。

中研院的何美鄉研究員日前也在《有話好說》節目上指出,台灣不能只著眼於現在「阻絕於境外」的防疫成果,病毒會一直感染到足夠的人,產生群體免疫才會停,現在全世界疫情仍在持續,只要台灣恢復通航,病毒就會慢慢進來。因此台灣下一步必須去思考如何取得更好的檢驗和治療策略,來面對未來的挑戰。

從SARS疫情,台灣學到的幾件事

陳建仁也在《每日電訊報》的專訪中表示,有幾件事情是他從SARS經驗中學到的、非常重要的課題。第一就是必須要對全世界所有新興傳染病,有嚴密的監測。尤其是在台灣所屬的地區,「因為我們離中國很近。」

再者,如果有必要就發布旅行警報。陳建仁說明,透過優化邊境的管制和隔離,以識別這些入境個案案件。這一次因為發現中國有不明原因的非典型肺炎傳染病,且病患被隔離治療,這表示有人傳人的可能,所以當時就對武漢直航班機返台的所有乘客進行機上檢疫。另外對密切接觸者或從疫區來的乘客,也加強14天的居家檢疫。

陳建仁也提到,當年在SARS期間,就發現醫院的院內感染非常危險,因此這次台灣升級了醫療保健系統,以提供隔離病房,以及和全國性傳染病保健的中心網絡。在爆發前就要先計劃。

再者,陳建仁也表示,SARS當時台灣缺乏N95口罩,防疫真的相當艱難。所以這次從中記取教訓,知道必須有一套口罩配發制度,也必須增加口罩的產量,現在台灣有了「口罩國家隊」,提供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與其他醫療物資也是很重要的。最後就是推廣衛生教育,讓民眾知道居家檢疫時該怎麼做、學童在學校時該怎麼做等。衛生教育和風險溝通也是,必須讓所有的疫情資訊透明,資料開放系統「絕對有必要」。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黃筱歡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