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疫情後的綠色紓困與復興:全世界都知道,環保與防疫並不衝突

疫情後的綠色紓困與復興:全世界都知道,環保與防疫並不衝突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無法提前得知全球大流行的疫情會在此時爆發,但是全球氣候科學領域長達數十年的研究,而聯合國已多次呼籲,全球必須在2030年減排50%溫室氣體,否則產生的危機將比現今疫情更嚴重、影響更加全面且致命。

文:吳澄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自1月初爆發的武漢肺炎,至今已奪走全球超過10萬人的性命,更對各國經濟造成重創。近期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實施紓困方案,協助受衝擊甚鉅的產業與弱勢社群能度過這波危機。然而,在這波疫情發生之前,經常越居國際媒體頭版的重大災難,是澳洲野火、歐洲水患、北極融冰這類愈發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氣候危機,是另一個正在倒數計時的全球災難,其嚴重性與急迫性皆不輸此次疫情,若無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對全球人類社會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在各國疫情仍未緩解的此刻,最優先的工作必然是將資源投注在醫療與公共衛生上。但可預見的是,下半年度,各國政府的紓困資金將逐步到位、力圖振興因疫情而疲弱的經濟。未來數十年內,台灣、甚或全球,都將很難再次出現一次同等規模的紓困資源,因此,我們更應該進一步詢問的是:如何透過這筆資源,重新建構一個公正、永續的經濟模式,把握住幾十年來難見的轉型契機,讓人類社會更有韌性地應對的風險與危機?

對疫情進行紓困、與應對氣候危機,兩者的解方不但不衝突,更能夠藉此轉化原本極度浪費的生產與消費模式,並進行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讓脆弱度高的社群與第一線勞工獲得更多協助,並支持環境友善、且能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低碳、綠能產業更大規模地發展: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主席Fatih Birol即表示,這次因應武漢肺炎而隨之而來的經濟振興計畫,將會是「歷史性的重要機會,藉以加速潔淨能源的投資。」必須讓接下來的經濟振興方案,與因應氣候危機的方向相符,將預算優先投入於提升能源效率,針對光電、風電、氫能與CCS(碳捕捉與封存)等潔淨能源技術的大規模投資,並逐步將化石燃料投資從各國財務計畫中移除。

聯合國也強調,巴黎協議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應該作為未來振興經濟、應對疫情的引導方針。聯合國秘書長Antonio Guterres更總結了這次紓困的主軸,他強調,全球若要從這波疫情中重新站起來,「我們有責任,以更好的方式復興」。

各國綠色紓困:對抗疫情與氣候危機,兩者並不衝突

世界各國近期因此出現多個要求綠色紓困的行動,包含英國、加拿大各界,皆呼籲接下來國內的紓困方案必須以「低碳經濟」、「永續發展」為本。韓國更是在疫情高峰時期,通過了「綠色新政宣言」,宣布將致力於終止國內外的燃煤專案的投資、廢除燃煤發電、引入稅收中立的碳稅制度,並大力投資再生能源發展,力求在2050年前達到整體社會的碳中和。

shutterstock_519756799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美國近期也出現兩份重要的連署宣言,由超過三百個環境、性別、勞工、人權等民間團體共同發起,呼籲政府在針對疫情的紓困方案上,必須要遵守五大原則,其中第四點「投資永續發展經濟(Regenerative Economy)、避免未來的危機」中,特別強調「擴展風力與太陽能、建造潔淨的公共運輸、確保建築物的防寒保暖、建造更多用潔淨能源生產的商品、修復溼地與森林,建造更多符合氣候調適目的的公共建設、鼓勵小農與在地永續耕作...」美國學界也有超過100位學者專家連署的公開信,批評美國目前的紓困方案,將導致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增加,呼籲當局應藉此機會轉型成永續的綠色經濟。

這些行動,都是在提醒美國當局,莫為了解決眼前的疫情衝擊,放寬化石燃料的使用,龐大的紓困資源反而造就未來規模更大、更致命的氣候危機。

美國紐約州更在4月初通過新潔淨能源計畫的立法,以身作則向各地示範,對抗肺炎疫情與對抗氣候危機可以同時並進。紐約通過再生能源發展與社區權益等法案,吸引私部門投資再生能源,並指引再生能源業者在開發時,兼顧環境友善與社區權益,更引導廠商置廢棄的商業設施、廠房地裝設太陽能板,更有效地利用不同的空間、加速再生能源的發展。

綠色紓困對台灣的啟示——低碳經濟的轉型機會

透過綠色紓困,能真正幫助政府與企業,逐步遠離風險與日俱增的化石燃料投資,讓資金導往低碳排、零汙染的生產,並轉型為永續經濟發展模式。除此之外,經濟衰退對社會大眾衝擊甚大的,即是失業率飆升,第一線的勞工將身受其害。應對氣候危機而生的新能源產業,包含再生能源、節能、能源效率、建築翻修等新技術等等,正是未來能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領域,台灣未來應投入更多資金鼓勵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才能符合紓困的宗旨,讓更多勞工受益。

台灣截至4月初為止,已編列總計達1兆5百億的紓困金額,其中包含針對航空、機場、遊覽車、客運、計程車等產業的營運與燃料費等補助,交通部更提出航空業者的專案貸款。

但於此同時,臺灣兩大航空業者排碳量加總,就高達到1300萬公噸,而目前的紓困方案中,並無特別要求業者須符合環境永續、減碳、再生能源等相關標準,對照上述國際普遍呼籲應抓準機會、發展低碳經濟的趨勢來看,實屬可惜。台灣應藉此機會,讓航空業在申請這類資金時,承諾未來將使用低汙染、低碳的燃料,也將使航空業搶得先機進行轉型,達到國際對航空業者減碳之標準。除航空業外,也應藉此次紓困,鼓勵運輸業者投入更多資金進行電動化,如此也能回應近期台灣社會關注的空氣汙染與對移動汙染源的管制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