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想創業,不知道點子是否可行?來聽聽PayPal創辦人怎麼說

想創業,不知道點子是否可行?來聽聽PayPal創辦人怎麼說
Photo Credit: Heisenberg Media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0到1》作者、Paypal創辦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於2/17在台灣演講與12個問答內容全文呈現,沒去現場聽也沒關係。

翻譯、整理:天下為暢

(此文為《從0到1》作者、Paypal創辦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於2/16在台灣演講與2/17的12個問答內容全文,原影音於此,轉載原文於此部落格。)

第1部分:演講內容

有什麼是你覺得正確,但很少人同意你的事?

教導或撰寫創業最大的挑戰就是他毫無公式可循,下一個馬克祖克柏不會創辦下一個社群網站,下一個賴利佩吉不會創辦下一個搜尋引擎,下一個比爾蓋茲不會創辦下一個作業系統,如果你抄襲他們,你什麼也不會學到。

在科學上,我們是從「第二」才開始,從那些可以重複的實驗開始,那些你可以一直重複做的事。但在商業上不同,在科技的歷史上,重要的事情都只會有一次,那些重大的時刻只會發生一次,每個重大發現只會在歷史上出現一次,所以建立偉大的公司,或發明下一件大事上,是沒有科學公式的。

創業不是科學,沒有人能描述全部,所以對我來說,教導或撰寫創業是一大挑戰。我試著間接的提出一些反向問題讓大家思考:有什麼偉大的公司還沒被建立起來?另外一個常在面試問的問題:有什麼是你覺得正確,但很少人同意你的事?這問題非常的難,因為我們被教導正確的事,就是大家認為正確的事,如果你可以找出新的,但別人不知道的事,我想你應該很聰明。

另外一個困難點,是面試官想聽的答案,可能是傳統正確的答案,但不一定是正確的、那些別人不一定認同你的答案。我認為我們身處在一個勇氣比天才少的世界,我提出一些我對此問題的答案,那些別人不一定認同我。商業上,多數人認為資本主義和競爭是一樣的,是同義字,我則認為資本主義和競爭是反義字,資本主義為了累積資源,在完全競爭下,所有的利潤都被競爭光了,所以若你剛創業、投資事業、或當早期員工,你想要的是公司的獨佔性,你做的事要非常不同,非常突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好,沒人跟你競爭。

如果你做的事跟別人一樣,那絕非是個好點子。爛生意的範例就是開一家餐廳,你想瘋狂競爭,你不想賺錢,那就去開一家餐廳,機率是你在幾年後就會倒閉,就算你活得下來,賺的錢也非常有限,因為太多人跟你做一樣的事,非常激烈的競爭。

我書中給的案例,一家成功獨佔市場的公司是Google,在搜尋科技上,從2002年開始就明顯拋開了Yahoo和微軟,過去13年來,他們在美國和全球幾乎沒有競爭,所以利潤相當龐大。獨佔性事業因很多原因被人不解,其一是因為獨佔事業並不會對外說。如果你經營Google,你不會常提到搜尋引擎,說你有巨大的市占率,98%的營收都由此而來,反而你會說Google是一家科技公司,拉到一個超寬廣的範疇叫做「科技」,你正在那跟蘋果、臉書、亞馬遜競爭,你還有無人駕駛的汽車,在跟底特律或全世界競爭,因為到處都在科技競爭,所以你絕不是政府關心的獨佔事業體。所以你若是獨佔性公司,你會少說獨佔的部分,同時誇大你身處市場的規模。

Photo Credit: Hebi65 CC 0

Photo Credit: Hebi65 CC 0

在光譜的另一端,如果你決定今天聽完後,對外宣稱說要開一家餐廳,你會遇到很多問題。投資人不想投資,那不是一門好生意,然後你會嘗試形容成故事,說你是台北唯一的拿坡里餐廳,多好多特別,縮小你的範疇來說故事,但到了最後,你還是一家餐廳,要面對激烈的競爭。

這個獨佔  ── 競爭的框架讓我對商業模式出現不同的見解,在商學院我們被教導要進攻大市場,但我覺得關鍵是較大的市占率,獨佔事業不一定發生在大市場,但一定是高市佔比。

如果你要新創事業,應先從小市場開始,把市佔率先拿下,再從那設法擴張。Paypal剛開始時,我們先取得eBay上的2萬名強力賣家,他們需要一個新的金流方式,我們在3個月內就衝到35-40%市占率,算是非常好的開始。Facebook從哈佛大學開始,12,000人的市場,在10天內就從0到60%的市占,也是非常好的開始,一路成長到大眾市場。

那些一開始就追求大市場的公司,定會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問題。就像那些潔淨能源科技公司,過去十年他們在美國及全球都有很多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市場太大」,這些公司的每份簡報都會說:我們身處一個叫做「能源」的市場,是億元或兆元的市場規模。但你只是一隻大海中的小魚,競爭無所不在,十家太陽能面板廠商競爭,你要先打敗其他九家,然後再擊敗下九十家,再擊敗風力發電商,然後不知從哪冒出來美國海岸鑽油技術產業,和廉價的中國製造商,到處都在競爭,想要獨佔賺錢實在太困難了。

第二個人們不解獨佔事業的原因,偏向心理或社會學,我認為我們已被訓練要競爭。我書中有句話,引用《安娜•卡列尼娜》小說的開場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認為商業上剛好相反:「幸福的企業都是不同的,因為他們各自找到獨特的事情去做,不幸的企業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無法逃離本質的相同,而開始競爭。」當華爾街日報摘錄我書中某章節,他們把「幸福的企業都是不同的」這章節重新命名為「輸家才要競爭」,其實正是這樣的感覺,因為我們常認為輸家都是不擅競爭的,學校成績不夠好,或身體不夠強壯進校隊,總之競爭力不強的就是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