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亞際與在地文化:爬梳農村婦女劇場的發展軌跡

劇場、亞際與在地文化:爬梳農村婦女劇場的發展軌跡
Photo Credit: 《石岡媽媽劇團》演出劇照,鍾喬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921大地震後在東勢災區成立的「石岡媽媽劇團」。今年是這個以農村婦女為核心的社區劇場,成立的重要一年。而這個農村女性劇團,又是如何在發展20年後,因著參與者年歲的增長,在勞動生活美學上,受到一群大學教育劇場師生的觀照呢?頗值得探究,特別是知識份子與女性庶民,因著「對話」關係,所共同形成的文化行動。

如果說,以一株樹來符號化劇場表現的民眾性,亞洲交流曾是這樹的根莖,長成的枝枒甚而開的花,也一直朝這樣的方向發展。因此,在「差事劇團」與「石岡媽媽劇團」之間,存在一種相互認識,進而在對話中產生連結的流動性關係。如何將這流動性的對待關係,進一步回溯1990年代以降的民眾戲劇的亞洲連帶,將涉及劇場的民眾參與核心命題:將人在社會互動過程的時間,鑲堪於戲劇美學的空間中,並實現在地跨界化的動能。

流動,以在地為出發,並不為在地民粹化其連帶性,這是保羅弗萊爾常言的:「對話,以世界(或社會)作為媒介。」

如果,回溯是一種賦予現在及未來民眾共同記憶的文化行動;那麼,這些年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師生,在梁培琳老師的導引下,所生產的劇場人類學實踐,透過田野勞動參與生活學習,所建構的「益身美學」其實有其歷史化的脈絡。這脈絡形成的背景,恰與90年代以降,「差事劇團」所開展的亞洲民眾戲劇的交流,存在顯性與隱性的關聯。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