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塵某

再見塵某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塵某是一個(或一群?)有想法,不以嘩眾取寵、不玩諧趣,用文字來說明情況和道理的人;而對澳門人來說,除了以上所說,就更是一個出氣口。

假如有留意澳門社會狀況的朋友,相信都會知道在Facebook的世界裏,有一個叫「塵某」的專頁——一個用心用力去寫澳門事的專頁,一個讚好數字逾萬的專頁,但就在這幾天,塵某的專頁消失了。

起初還以為是Facebook 的奇怪設定令我搜尋不了,但後來在不同討論區的消息和留言中證實,塵某確實是離開了,而最後留下的,就是塵某托人留下的一段話:

代他們答你,不關任何人士。留意近期塵某的文章會發現,質素降低很多,其實他們有個人生活壓力,已經開始偏離原本想做的事情。最後出了今早的文章。

事實他們很早已經想放棄page,因為去年年尾曾發生很多涉及個人生活安全的事情,再加上疫情令他們生活壓力大增。

『曾經擁有便已足夠』

感謝大家支持。

完。

讀到這段文字,不覺悲從中來——我不敢說甚麼「物傷其類」,只因比起其他真正身處澳門而努力書寫、發聲的人來說,我這個站在外圍,有事才寫幾句的人來說,深明自己無資格,亦不應該作攀比;也深明要在澳門這個人際關係網絡高度交錯的城市裏,想一直發聲,不論高調抑或匿名也不是易事,更不必去比較誰的影響比較大、誰的風險比較大,因為在權力機關面前,從來只有聽話和作反這兩個標籤。

但在悲傷之餘,也想際此機會,說說塵某之於我(或澳門人),其實是甚麼。

ff_94580636_2855345691168726_30099277139
起初還以為是Facebook 的奇怪設定令我搜尋不了,但後來在不同討論區的消息和留言中證實,塵某確實是離開了。

塵某對我來說是甚麼?是一個(或一群?)有想法,不以嘩眾取寵、不玩諧趣,用文字來說明情況和道理的人;而對澳門人來說,除了以上所說,就更是一個出氣口——多少匿名報料、親身見證的消息,都透過塵某,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大家眼前。這個出氣口之所以能夠成形,在於現有的發聲機制未能恰如其分地發揮作用,也在於大家都認為因發聲而要付上的潛在代價太大,所以唯有透過塵某這一媒介,來說出平日不能、不敢說的話。然而,一個社會不能沒有出氣的空間,越是失語的民眾,越需要一個空間,正因如此,這事才令人分外惋惜。

然而,除了「是」甚麼外,我更想說的,是塵某「不是」甚麼。

得知這事後,我跟不同的朋友都討論了一下,其中好些朋友說︰「都理解嘅,始終喺澳門做異見人士壓力好大、好危險」。我苦笑,但不同意。因為我從來都不覺得這就是「異見人士」,或者這樣說,我相信沒有人以成為「異見人士」為目標,每次把心中所思所想寫出,都是基於對這城的肉緊和愛惜,而所謂「異見」,其實也和「正見」相差不遠,只是在一片讚好的聲浪下,一些不一樣的聲音、與主旋律有所偏調的音調,也足已被認為是「異見」。長此下去,只會有一式一樣的和諧,卻沒有和而不同的多元。

RTS2VNTA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不知道塵某會否再次出現,但謹在此感謝其在過去一段日子為小城付出過的心力和時間;也希望大家能繼續支持一些一直發聲的媒體和做實事的人——你可以不認同它們的風格、手法,不過要緊記一句:「沒料到我所失的 竟已是我的所有」。

再見,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更自由、更開放的環境下再次見面(以任何形式也好),這想法也許太樂觀,只是在越來越現實的大氣候下,樂觀和幽默,是不能或缺的元素。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Facebook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Ka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