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媒體不只是「製造業」,是真的在造業!從「佛像裡有木乃伊」看我們悲劇性的新聞品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新聞業者而言,速度與品質兩相權衡,被犧牲的往往是後者,因為新聞的快速上架,更能為他們帶來看得到的立即效益(點閱率、按讚數)。
前些日子一則頗受矚目的國際新聞,是說有個荷蘭的研究團隊,將一尊中國佛像送去做電腦斷層掃描,赫然發現裡頭藏有某位宋代高僧的遺骸。然而,若循著線索稍加追究,我們很快會發現:華文媒體對於這則外電的編譯,實在充斥著一堆令人傻眼的錯誤。
Mummified monk found encased in Buddha statue dating back to 11th century http://t.co/qz9ejxm5ut pic.twitter.com/QhI7x2bxBl
— Daily Mail Online (@MailOnline) 2015 2月 22日
一、不存在的「柳泉大師」
讓我們從沉睡於佛像裡的僧人開始說起吧!按照絕大多數(正體與簡體)中文新聞的說法,這位坐化入滅的「肉身菩薩」,其身份乃是宋朝的「佛學大師」、「禪宗大師」或者「高僧」,名號則叫作「柳泉」。從記者的描述看來,這般名氣響亮的人物,應當可以查找到不少資料才對。
然而在既有的文獻當中,我們實在很難翻揀到有關「柳泉大師」的生平事蹟。而當我滿腹狐疑地回過頭去閱讀其他報導,才終於發現:「柳泉」根本只是外電上頭「Liuquan」這個名字的音譯。
但遺憾的是,從Google的新聞搜尋結果看來,曾善盡基本的查證職責、標註「柳泉」二字為譯名的記者,為數其實不多──也很可能他們根本不知道「柳泉」是個譯名(否則,至少也該加個引號)。
如果各家媒體的記者,確實都是按著外電消息進行整理編譯,那麼他們顯然都只能參照原文所提供的「Liuquan」,來譯出這位僧侶的中文名字。既然如此,為什麼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華文媒體都將之譯成「柳泉」呢?
就像這些新聞內容的大同小異一樣,很顯然的,這都是新聞轉抄的結果──首先,有一家媒體使用了「柳泉」這個譯名,然後一家抄過一家。原有的報導可能曾標註「柳泉」為「Liuquan」的音譯,但這些標註在傳抄的過程當中漸被省略。抄到最後,各家報導裡的文字便如上圖所示,成了平鋪直敘的宋朝禪宗大師/佛學大師/高僧柳泉。
這樣的新聞寫法,儼然宋朝真有這麼一位名氣響亮的佛門中人。於是三人成虎、三百人變大老虎,現在我們在Google當中鍵入「柳泉」的第一個搜尋結果,中國大陸的百度百科已經創造出了「柳泉:宋朝高僧」這樣一個條目,並且說他是「生活在公元12世紀的中國禪宗佛教大師」。
東拉西扯這麼多,佛像裡的這位「大師」,真實名號究竟為何呢?少數的一些中文媒體將之譯為「劉全」(並且也同樣沒有標註其為音譯),但我用過手邊所有工具,實在也沒能在文獻上找到任何名為「柳泉」或「劉全」的宋代佛教人物。於是我乾脆跑去調查了原始新聞裡頭那個荷蘭研究團隊的聯絡方式,並且寫了Email給這項研究計畫的主持人、治東亞佛教的學者Erik Bruijn,請他告訴我們正確答案。
35個小時過後,我有幸得到了回音。按照Bruijn先生的說法,他們是藉由該佛像內一些寫有漢字的布片推得這位僧侶的名號,而「master Liuquan」的中文原貌,其實是「六全祖師」。雖然初步回去翻查文獻的結果,我仍未能找到名號為「六全」的禪宗僧侶。但可以肯定的是,「柳泉」或「劉全」──如果你也曾因為那些不加註解、也未做進一步查證的中文報導,而誤信了這兩個名字,那麼,這兩者其實都是媒體創造出來的歷史人物。
二、「冥想學校」與「喇嘛耶律大石」:三個更加糟糕的錯誤
譯名不標註所衍生的誤會已經夠嚴重了,可怕的還在後面。
正體與簡體都一樣,部分中文媒體在編譯這則外電的時候,竟然稱這位佛像裡的僧人是「中國冥想學校的佛學大師」。我初初看到「冥想學校」這個詞兒實在大惑不解,還自行腦補說會不會是宋代僧人開辦的有情眾生禪修班,說不定還有畢業證書跟檢定考什麼的。但一翻查外電,差點沒昏倒:「冥想學校」的原文是「meditation school」,只消Google一下,很容易能得到答案──這個名詞就只是「禪宗」的英文翻譯而已。
另一個廣泛出現在簡體中文新聞裡的錯誤,也是妙到不行。許多中國大陸的主流媒體都信誓旦旦地告訴我們:根據外國研究團隊的推測,佛像裡的僧侶被認為是「西遼皇帝耶律大石的老師、中國禪宗高僧柳泉的金身」。
在我還沒對中文編譯的報導起疑之前,上面引述的文字,是我對這整件事情開始進行調查的第一個線索──「耶律大石的禪宗老師」耶!連中央電視台都煞有其事地如是報導,這樣看來,「柳泉大師」的歷史行跡,應該不太難找才對。於是,為了這句廣泛被媒體傳抄的中文敘述,我笨笨地跑去找了以耶律大石為題的專書和論文,卻怎麼也沒能翻到他老兄曾被禪宗師父敲頭或開悟的故事。
同樣的,這個謎題的答案,得回過頭讀外電原文才能揭曉。我們看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這則分享頻率頗高的報導,前半段說的是佛像裡頭藏僧侶的事情,後半段則提到今年年初的時候也有一尊「肉身像」在蒙古出土,根據考證,他可能曾是百餘年前一位蒙古喇嘛的老師。而這位喇嘛的名字,叫作Dashi-Dorzho Itigilov。
Dashi這個字,剛好與耶律「大石」的羅馬拼音相同。而因為耶律大石的生卒年與佛像裡的北宋僧侶相近,於是第一個寫這篇報導的記者,便完全不加查證地把兩者直接認作了同一人。這種莫名其妙的錯認,還讓記者創造出了一個令人絕倒的名詞,叫「喇嘛耶律大石」──耶律大石竟然當過喇嘛?真是驚天動地的新發現。無怪乎中文媒體每每被貶稱為「製造業」,這真的是在造業啊。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