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心志的力量——由人類的矛盾大腦說起

心志的力量——由人類的矛盾大腦說起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誇張點說,人生至少七成煩惱都是由不同理念、慾望的拉扯而起。有時是心志不夠堅定, 臣服於慾望之下而誤大事,這是由於我們的新皮質缺乏控制能力。

「你是誰?」我對你一無所知,卻可以肯定你是一個人,因為在自然界之中,沒有其他動物會捧著一本書來讀——要看著一堆不明所以的符號,還不如找下一餐來得實際。

另一方面,人與其他動物卻沒有兩樣,亦有基本的動物性需要,有時我們想要的和動物沒有分別:食物、性、舒適住所、免受傷害等等。

這些需求得到滿足以後,大部分動物就可以安枕而睡,可是大部分人都不滿足於此。衣食足而知榮辱,人有理想,有思考,有所追尋,甚至可以為理念犯險,為理念放棄安逸。

你有想過人何以如此嗎?

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同時是一隻蜥蜴、一隻狗,也是一個人。根據腦神經科學家Paul MacLean的分類,大腦可以分成蜥蜴大腦(Reptilian Brain)、哺乳類大腦(Limbic System ;邊緣系統)和新皮質(Neo-Cortex)。

人的三重大腦(Triune Brain)

蜥蜴大腦

這是大腦中最原始的部分,為甚麼叫蜥蜴大腦呢?那是因為人腦的這個部分和一隻蜥蜴沒有兩樣:肚餓時都會尋找食物,受到攻擊時都會戰鬥或逃跑(Fight-or-Flight Response)。人和蜥蜴都有著同一個蜥蜴大腦,但蜥蜴就只有蜥蜴大腦,而人尚有其他部分。

哺乳類大腦

這是哺乳類動物在蜥蜴大腦的外層,為所有哺乳類動物所共有,包括人類。哺乳類大腦主責我們的情感和社會生活。蜥蜴不會感到孤獨,亦不會因同伴拋棄而感到緊張;作為哺乳類動物的狗卻是群體動物,牠們的複雜情感是建立群體關係的前設。

BRAIN1
圖片來源:蜂鳥出版

新皮質

新皮質可說是人之為人的原因,良知、邏輯、長遠計劃的能力無一不植根在新皮質。狗雖然是服從的動物,但卻缺乏良知,只會毫不猶豫地服從上級的指令。新皮質讓人類得以理解「對錯」、「理想」、「長遠目標」等抽象概念,並按之而行動,即使這些行動有時會違背生物本能。所謂人禽之辨,生理學上就是人類多了新皮質這個部分。

動物性的兩個大腦並非萬惡之源,它們對於人類物種存續至為關鍵。

由理性推導(新皮質的功能),食物和性交是物種得以繁衍的基本條件,所以說食物和性交有其理性上的意義,但應該沒太多人進食或做愛時會想著人類的整體存續——驅動我們的,是動物性、單純而直接的歡愉(蜥蜴大腦的反應),或用英文說得比較傳神:Nitty Gritty Feelings。

可是,把動物性大腦和人腦放在一起,有時會導致衝突。比如你想要減肥,但眼前有杯雪糕令你垂涎欲滴,於是內心天人交戰。

這個時候,你的蜥蜴大腦很想吃雪糕,因為在生物的演化歷史,填飽肚子永遠比捱餓好,尤以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更佳。與此同時,你的新皮質記起你要減肥的目標,如果你曾經因為體型而被嘲笑,哺乳類大腦更令你回想起這些羞恥的片段,使痛苦的情緒重現,著你抵抗慾望。

有時候,新皮質會勝出,以理性主導行為,抑壓生物本能;有時,蜥蜴大腦和哺乳類大腦勝出,你便開懷大吃。

理性與本能的交戰

減肥並非單一例子,類似的情況俯拾皆是:為甚麼人有理想,卻不敢實行?可能是恐懼(哺乳類大腦的情緒)戰勝願景(新皮質的概念);為甚麼人會偷情?可能是性慾(蜥蜴大腦的原始慾望)戰勝道德規範(新皮質的概念)。

甚至誇張點說,人生至少七成煩惱都是由不同理念、慾望的拉扯而起。有時是心志不夠堅定,臣服於慾望之下而誤大事,這是由於我們的新皮質缺乏控制能力。有時卻相反,我們被抽象觀念所囿,未有覺察自己情緒、感覺上的需要和愛好,以致達成目標,卻鬱鬱寡歡。

所以歸根究底,我們不是要除盡慾望,亦非要拋棄理智。靜觀能促進三個部位的互相連結,把慾望、情緒、衝動導向至人的理性中心——新皮質處理。如此一來,我們更能權衡輕重、因時制宜,在享受之餘作出明智的決定。

而練習靜觀,其實是運用新皮質的一項特珠能力:直接觀察自己的心志狀態——我可以體驗做自己是甚麼感覺,直接知道自己當刻有甚麼情緒和感覺。這項能力,只有人能擁有,世上更只有你一人能觀察你自己的心志狀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心志訓練——以靜觀學習掌控腦袋的實證訓練法》,蜂鳥出版

作者:Peter Chan

內容簡介:
世界一流企業也在學靜觀
腦科學實證的心志訓練法
六星期靜觀課程每日生活小練習
全面提升專注力、覺察力、自我了解、堅毅力、情緒掌控力及溝通力!

****

你知道人類有很多無意識行為嗎?
正是這些不知不覺的習慣,拖累你前行。
練習靜觀,訓練心志,重新掌控自己的腦袋,
全方位提升自己的六大核心能力。

你有試過以下情況嗎?
+明知要努力工作和學習,手卻不由自主滑起手機來,不能自控
+有一些人生目標,明知將來會後悔,卻總是沒有行動,遇到困難又放棄
+腦海中有很多恐懼和憂慮,無形中阻礙自己進步
+每一天都不知不覺、漫無目的地虛度了

我們總是將念頭與行動掛鉤,培養出諸多不良習慣。
以靜觀訓練心志,就是讓我們學習掌控腦袋,選擇下一步行動,
重奪對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全球風行的靜觀,不只是減壓之道,更具實證基礎,作為訓練心志的工具。
作者結合心理學、腦科學、哲學,為靜觀開創全新面貌,更設計出六星期靜觀課程,讓你一步一步提升專注、覺察、自我了解、堅毅、情緒掌控、溝通;每日只需數分鐘為心志「健身」,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