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藝文產業為何需要紓困?從四大主題深入根本核心

藝文產業為何需要紓困?從四大主題深入根本核心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三月初,文化部長鄭麗君為藝文產業工作者編列紓困預算,卻遭到賴士葆委員強烈情緒化的質詢,賴委員在台上憤憤有詞地直指「文化部有什麼了不起」的言詞。這番言論令許多藝文從業者感到心寒,卻也反應了部分人士對於藝文產業真實的看法和認識。本文希望分析疫情如何影響「藝文產業」,來說明藝文產業為何需要紓困?剖析其面臨的發展困境為何?

30年代末,美國面臨經濟大蕭條,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總統新政下的藝術紓困,由政府出錢讓藝術家創作壁畫、海報與雕塑,固定的薪水不僅讓將近四千個藝術家度過難關,也培養了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羅斯科(Mark Rothko)等大師。而在這波疫情之中,德國政府推出令全球稱羨的藝文紓困緊急預算,總金額高達500億歐元,約新台幣1.6兆元,其中德國政府特別重視對於個人工作者的照顧

德國的文化部長葛洛塔斯(Monika Grütters)表示:「在這個時刻,藝術家不只是不可或缺,更是萬分重要。」面對如何保存「藝術文化」,這項人類集體共享的、既珍貴又脆弱的資產時,過去歷史上或是此次不同國家政府如何處理疫情下的藝文產業困境,提出因應政策,都值得我們借鏡。

AP_19337482011186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葛洛塔斯(Monika Grütters)

針對文化部最新擬定,但仍尚未完善的藝文紓困2.0政策,我認為中央可以透過與各縣市文化局合作,進行政策宣導並提供申請紓困的諮詢服務,加速民間產業界和公家單位的溝通,也有助於政府接觸異質性極高的各個藝文團體,瞭解各組織面臨的狀況和困境,更有效地提供紓困支持。

而對於藝文個人工作者,效仿外國,透過公部門推動政策,邀請各界藝術家進行駐點創作,此舉不只能在精神和實質面上支持藝術家們繼續從事創作,同時會集多位藝術家於一堂的難能可貴,也許更能激發其靈感和火花,不失為一個方法。

本文從分析台灣藝文產業的劣勢結構出發,接著引用藝術的公共性及功能性概念,描繪台灣政府目前的紓困政策和藝文關體的真實情況,希望能回應社會上否定藝文產業價值的論述。於此同時,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思考,如何從國家教育層次、到個人觀念習慣的潛移默化,著手改變藝文產業的不利處境。

期許未來對藝術從業者在薪資、保險、契約的保障能更趨健全,透過更為健康的藝文產業生態,提供社群異質性對話討論的碰撞空間,進而建立長久的文化財、培育個人的身心靈且促進經濟效益,引領台灣的藝文產業和國家本身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資料

[1]《藝術立國論》(2017),平田織左。出版:書林。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