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如何改變未來展演生態?從德國藝術家的金獅獎作品延伸討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必須說,網絡(轉播)的確是改變了一切,不過我不是指老阿伯從此不再去看現場秀,而是我們的人際互動,行動感知,消費習慣,思維方式等等無不迅速起了巨大變化。但是現場表演不會被取代,更絕對不會消失,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票價絕對是會越來越貴。人們深切期待可以跟上千人一塊去「看」個現場表演。
這幾個月以來「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在全球趴趴走的行為,逼得人類各國政府除了紛紛關閉國境,更不得不犧牲經濟祭出全民居家隔離的抗疫措施。而全民閉關,為了一條小命不得不宅在家的現代人除了吃喝拉撒睡,大概就只需「上網」這個似乎可以包辦一切的活動,就可以苟活度日。
在家工作「遠距」同時跟50個協作夥伴開會,下班後遠距跟三五好友對著螢幕乾杯,當然之後更是舒舒服服躺在床上,跟幾百幾千個觀眾一同欣賞在世界另一端知名劇院舞台上的表演。言下之意,正因為全球的藝文表演機構,紐約百老匯、巴黎歌劇院、柏林愛樂等無不在瘟疫蔓延的此時,全都拉下鐵門只能端出線上的招待服務。

然而,這螢幕上的豪華饗宴能不能代替現場的表演? 我們或許可以問問年少時愛去現場春宮秀的老阿伯,現在都「看」什麼?不然也可以問問2017年有去威尼斯當代藝術雙年展現場的人。因為,他們一定「體驗」過當年獲威尼斯金獅獎,德國藝術家Anne Imhof用透明的大片玻璃「隔離」表演者和觀眾,同時冷酷暴力又情色陶醉的現場表演。

深觸器官的現場感
我們觀眾一走進德國館,就走在表演者穿梭腳下的架高透明玻璃地版上,需要時間適應突然的暈眩和莫名「危機」感,中性冷酷的表演者在觀眾腳底下展開 陰鬱緩慢的動作,呆坐,玩火,歌唱,奏樂,舞蹈,角力,爬牆或呆站在透明台座上,活體雕塑如時尚模特在鏡頭前不需多「做」什麼,身體被「看見」更是重點。眾多動作中確是有如同行為藝術家Vito Acconci半個世紀前在觀眾看不見的腳下地板之下自慰的動作,而在透明地板下則更像在螢幕觀眾前自慰。
所有觀眾都清晰地感到不安,無能為力。一方面,透過透明玻璃的「觀看」,近在咫尺卻不可能觸碰,召喚著螢幕觀影經驗。另一方面,重建好不容易打掉的第四面牆之際,整個展覽都成為劇場舞台,觀眾更置身舞台之上,騰空失重是劇場營造危機感的終極範例,異常興奮或莫名不安正如在吊橋上一見鍾情。受眾的衝擊是直達細胞震動內臟的,再無法自我定位為疏離的觀眾。
再加上表演者在地下以四肢爬行和背景狼犬叫聲,無法不連想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索多瑪120天》集中營性虐待的場景。而表演高潮應數現場樂音響起,表演者們以身上的麥克風集體低吟和聲,形成教堂般環境音樂,同時黑衣表演者相互緩慢扭打舞蹈角力,憂鬱溫柔又暴力的儀式氛圍。或如時尚走秀混電音派對場面,中性模特疏離冷漠又陶醉的身體, 自我物化商品化資本侵蝕殭屍化的身體,酷兒時尚圈的活春宮秀。

在這如同歌劇的表演作品中,四處的透明玻璃也使人高度意識到「隔離」的存在,可見性的監視控制和穿透四處的權力。無形暴力和催眠環境的氛圍,無法拒絕地滲透觀眾體內, 策略地製造觀眾獨特的體感經驗。
不是「看」,是「參與」現場演出
任何表演最深刻最有力的,當然是現場當下同一時空觀眾的「體感」, 這不單單是在我們面前活靈活現「眼見」為憑,而更是沒有時間、空間等中介的當下事件的總體感受。如當代藝術中的行為藝術是一種臭名昭彰的感官實踐,五感、現場氛圍、情境感受等都是極為重要的元素。
然而這絕對不是說螢幕前的表演不夠直接,不夠現場,不夠有看頭,而是「不同」。如Bruce Nauman等藝術家從1960年代開始就大量地在鏡頭前表演,當年的行為藝術與錄像藝術可說是難以分開。而等到1990年代網絡技術普及,也成為藝術家可上手的媒材元素,這除了催生網絡藝術,網絡當然也成為表演的「空間」。如英國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自2012年起就常設專屬網絡即時的展演單元Performance Room,推出專為此設計製作的線上表演。
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解釋「看」現場,不如說是「參與」現場演出。而「觀賞」在網路上的舞台表演,以筆者自己的經驗而言,也同時點出大劇院演出與小劇場的差異。一方面,當我們在觀眾席內正經危坐,與上百上千人一同欣賞演出,相較於在無分舞台上下,表演者甚至穿梭於觀眾間的表演,完全是兩回事。再者,區別除了「體感」的不同,當我們在黑壓壓一片的觀眾群中,或在螢幕前看表演,唯一與表演者有「互動」的時刻,約莫就只有鼓掌叫好,全場掌聲響起的那一個當下。
全民隔離之際,更期待出關後的現場秀
必須說,網絡(轉播)的確是改變了一切,不過我不是指老阿伯從此不再去看現場秀,而是我們的人際互動,行動感知,消費習慣,思維方式等等無不迅速起了巨大變化。但是現場表演不會被取代,更絕對不會消失,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票價絕對是會越來越貴。正如同全民居家隔離的此時,我們都深感面對面共同分享一個時空是多麼地可貴,因隔離長期缺乏肢體接觸,更期待體感參與。
人們可能不是那麼期待隔離結束後返回工作崗位,但卻深切期待可以跟上千人一塊去「看」個現場表演。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