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疫情如何改變未來展演生態?從德國藝術家的金獅獎作品延伸討論

疫情如何改變未來展演生態?從德國藝術家的金獅獎作品延伸討論
Photo Credit: © Nadine Fraczkowski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必須說,網絡(轉播)的確是改變了一切,不過我不是指老阿伯從此不再去看現場秀,而是我們的人際互動,行動感知,消費習慣,思維方式等等無不迅速起了巨大變化。但是現場表演不會被取代,更絕對不會消失,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票價絕對是會越來越貴。人們深切期待可以跟上千人一塊去「看」個現場表演。

這幾個月以來「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在全球趴趴走的行為,逼得人類各國政府除了紛紛關閉國境,更不得不犧牲經濟祭出全民居家隔離的抗疫措施。而全民閉關,為了一條小命不得不宅在家的現代人除了吃喝拉撒睡,大概就只需「上網」這個似乎可以包辦一切的活動,就可以苟活度日。

在家工作「遠距」同時跟50個協作夥伴開會,下班後遠距跟三五好友對著螢幕乾杯,當然之後更是舒舒服服躺在床上,跟幾百幾千個觀眾一同欣賞在世界另一端知名劇院舞台上的表演。言下之意,正因為全球的藝文表演機構,紐約百老匯、巴黎歌劇院、柏林愛樂等無不在瘟疫蔓延的此時,全都拉下鐵門只能端出線上的招待服務。

紐約防疫經濟幾近停擺  百老匯陷入蕭條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然而,這螢幕上的豪華饗宴能不能代替現場的表演? 我們或許可以問問年少時愛去現場春宮秀的老阿伯,現在都「看」什麼?不然也可以問問2017年有去威尼斯當代藝術雙年展現場的人。因為,他們一定「體驗」過當年獲威尼斯金獅獎,德國藝術家Anne Imhof用透明的大片玻璃「隔離」表演者和觀眾,同時冷酷暴力又情色陶醉的現場表演。

15_Anne_Imhof_©_Nadine_Fraczkowski_E9B04
Photo Credit: © Nadine Fraczkowski

深觸器官的現場感

我們觀眾一走進德國館,就走在表演者穿梭腳下的架高透明玻璃地版上,需要時間適應突然的暈眩和莫名「危機」感,中性冷酷的表演者在觀眾腳底下展開 陰鬱緩慢的動作,呆坐,玩火,歌唱,奏樂,舞蹈,角力,爬牆或呆站在透明台座上,活體雕塑如時尚模特在鏡頭前不需多「做」什麼,身體被「看見」更是重點。眾多動作中確是有如同行為藝術家Vito Acconci半個世紀前在觀眾看不見的腳下地板之下自慰的動作,而在透明地板下則更像在螢幕觀眾前自慰。

所有觀眾都清晰地感到不安,無能為力。一方面,透過透明玻璃的「觀看」,近在咫尺卻不可能觸碰,召喚著螢幕觀影經驗。另一方面,重建好不容易打掉的第四面牆之際,整個展覽都成為劇場舞台,觀眾更置身舞台之上,騰空失重是劇場營造危機感的終極範例,異常興奮或莫名不安正如在吊橋上一見鍾情。受眾的衝擊是直達細胞震動內臟的,再無法自我定位為疏離的觀眾。

再加上表演者在地下以四肢爬行和背景狼犬叫聲,無法不連想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索多瑪120天》集中營性虐待的場景。而表演高潮應數現場樂音響起,表演者們以身上的麥克風集體低吟和聲,形成教堂般環境音樂,同時黑衣表演者相互緩慢扭打舞蹈角力,憂鬱溫柔又暴力的儀式氛圍。或如時尚走秀混電音派對場面,中性模特疏離冷漠又陶醉的身體, 自我物化商品化資本侵蝕殭屍化的身體,酷兒時尚圈的活春宮秀。

16_Anne_Imhof_©_Nadine_Fraczkowski_E9B17
Photo Credit: © Nadine Fraczkowski

在這如同歌劇的表演作品中,四處的透明玻璃也使人高度意識到「隔離」的存在,可見性的監視控制和穿透四處的權力。無形暴力和催眠環境的氛圍,無法拒絕地滲透觀眾體內, 策略地製造觀眾獨特的體感經驗。

不是「看」,是「參與」現場演出

任何表演最深刻最有力的,當然是現場當下同一時空觀眾的「體感」, 這不單單是在我們面前活靈活現「眼見」為憑,而更是沒有時間、空間等中介的當下事件的總體感受。如當代藝術中的行為藝術是一種臭名昭彰的感官實踐,五感、現場氛圍、情境感受等都是極為重要的元素。

然而這絕對不是說螢幕前的表演不夠直接,不夠現場,不夠有看頭,而是「不同」。如Bruce Nauman等藝術家從1960年代開始就大量地在鏡頭前表演,當年的行為藝術與錄像藝術可說是難以分開。而等到1990年代網絡技術普及,也成為藝術家可上手的媒材元素,這除了催生網絡藝術,網絡當然也成為表演的「空間」。如英國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自2012年起就常設專屬網絡即時的展演單元Performance Room,推出專為此設計製作的線上表演。

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解釋「看」現場,不如說是「參與」現場演出。而「觀賞」在網路上的舞台表演,以筆者自己的經驗而言,也同時點出大劇院演出與小劇場的差異。一方面,當我們在觀眾席內正經危坐,與上百上千人一同欣賞演出,相較於在無分舞台上下,表演者甚至穿梭於觀眾間的表演,完全是兩回事。再者,區別除了「體感」的不同,當我們在黑壓壓一片的觀眾群中,或在螢幕前看表演,唯一與表演者有「互動」的時刻,約莫就只有鼓掌叫好,全場掌聲響起的那一個當下。

全民隔離之際,更期待出關後的現場秀

必須說,網絡(轉播)的確是改變了一切,不過我不是指老阿伯從此不再去看現場秀,而是我們的人際互動,行動感知,消費習慣,思維方式等等無不迅速起了巨大變化。但是現場表演不會被取代,更絕對不會消失,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票價絕對是會越來越貴。正如同全民居家隔離的此時,我們都深感面對面共同分享一個時空是多麼地可貴,因隔離長期缺乏肢體接觸,更期待體感參與。

人們可能不是那麼期待隔離結束後返回工作崗位,但卻深切期待可以跟上千人一塊去「看」個現場表演。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