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振興是兩回事(下):為什麼「人人都受害,個個該紓困」是一種假公平?

紓困、振興是兩回事(下):為什麼「人人都受害,個個該紓困」是一種假公平?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震災、風災,我們誰也不會說「廣發現金活絡經濟,災民自然能間接受惠」,面對疫災,我們又怎麼好意思不針對災民挹注,幫他們儘快回歸生活常軌,卻想著「只發給他不公平,我也要分一杯羹」呢?

上一篇談到了常見的幾種迷思,接下來要介紹一個框架,幫助大家理解不同的紓困振興政策工具,評估當中的取捨優劣。開始之前,要先確立幾個討論的基礎。

第一,我在談的不是「歷史上任意一次紓困振興政策」,而是「針對這次武漢疫情的紓困振興政策」。第二,我在談的不是「任意一個國家的紓困振興政策」,而是「台灣針對武漢疫情的紓困振興政策」。因為雖然全球經濟受疫情衝擊而緊縮,也會影響到台灣的國際貿易動能,但台灣因為防疫有成,國內經濟活動大體維持正常,衝擊控制在特定行業之中。

確立了上面的基礎,那麼當前台灣紓困振興政策所要因應的困境,就是「如何避免疫情衝擊擴散,從特定行業擴大到全面緊縮」,甚至更進一步,希望「穩住特定行業的陣腳,讓經濟活動逐步回歸正軌」。

面對這樣的困境,合理的解決思路是:第一,在疫情未退的紓困階段,要幫第一線受衝擊的產業和個人,穩住生活的腳步,避免他們的日子崩潰,帶來連鎖反應,讓疫情衝擊擴散出去。第二,在疫情消退的振興階段,要盡快讓萎縮的產業恢復活力。

上述的解決思路,正是我們的「政策目的」。因此在紓困、振興兩個階段的政策工具選擇,都必須扣緊這樣的政策目的。

除了政策目的,政策工具也必須兼顧「經濟效率」的考量。經濟效率低落最典型的例子,是政府直接提供實物配給,替接受幫助的人決定「他們需要什麼」。但因為每個人的需求不同、面對的生活情境也不同,政府再怎麼殫精竭慮,都難免一廂情願,提供的服務和幫助,不是人們需要的。相對而言,發給現金讓人們自己決定要用在哪裡,藉由自願交易讓人們各取所需,則是最能避免政府一廂情願所帶來的經濟效率低落。

chart1
作者製作提供

在評價政策工具良莠的時候,「政策目的」和「經濟效率」缺一不可。只顧「政策目的」,會導致資源大量的浪費;只顧「經濟效率」,就搞不清楚自己在瞎忙什麼。這就是我用來比較政策工具的基本思維框架。

「人人都受害,個個該紓困」其實是一種假公平

運用這個比較分析框架,我們如何評估現有的政策?首先,讓我們從民進黨提的紓困政策談起。

民進黨提的紓困政策,包括了政府對特定產業及個人的直接補助,以及政府對特定產業的稅費緩徵、金融國家隊提出的貸款優惠等等。但因為當前主要爭議集中在前者,以下就集中討論政府對特定產業及個人的「直接補助」這個部分。

在政策目的這個向度,對特定產業及個人的直接補助,扣合的是前面提到的解決思路:「在疫情未退的紓困階段,要幫第一線受衝擊的產業和個人,穩住生活的腳步」。雖然政府直接決定「哪些人是紓困對象」,有可能會給錯人,但是這個「可能給錯人」的問題,在現實中是沒有完美解方的。所以民進黨紓困政策雖不可能完美,但在政策目的這個向度仍是比較密合的。

但在經濟效率這個向度,「可能給錯人」的問題,就成為民進黨紓困政策的短處。誰萎縮就補助誰,雖然能補助到「經營得當卻受累於疫情衝擊的人」,卻也可能補助到「其實是自己經營不善卻假託受到疫情衝擊的人」,而這會導致資源浪費。不過因為民進黨紓困政策終究是發現金而不是實物配給,拿到錢的人可以選擇自已所需,經濟效率上瑕不掩瑜。

相對而言,國民黨提的廣發現金,因為同樣是現金較無經濟效率疑慮,但更大的問題在於,背離了「幫第一線受衝擊的人穩住生活」的政策目的,不但加重可能「給錯人」的問題,還打著「公平」的旗號,堂而皇之地宣稱「人人都受害,個個該紓困」。

在疫情未退的紓困期間,民眾的消費行為,會避開那些第一線受衝擊的產業,因此在紓困階段廣發現金,受災產業還是會被邊緣化。其結果就是,原本應該集中給第一線受衝擊的人,幫助他們穩住腳步的資源,被大家給「公平的」分薄了。支持疫災災民穩住生活的腳步,以免產生經濟連鎖效應的政策目的,於是蕩然無存。

chart2
作者製作提供

國民黨廣發現金的作法,坐視這些受疫情衝擊的人們被邊緣化,收入減縮、生活掉鏈。這正是我說的:只顧「經濟效率」,就搞不清楚自己在瞎忙什麼。當然,國民黨只是裝傻,背後算盤打的老精。容後再述。

「隱性排貧」和「誘因不足」真的存在嗎?

民進黨「限定特定產業,民間消費政府部分補助」的酷碰券,依舊緊扣著「盡快讓萎縮的產業恢復活力」的政策目的。有些人質疑的「隱性排貧」(得要先花錢才能得到政府補助)、「誘因不足」,根本是沒搞清楚政策目的,劃錯重點。

「隱性排貧」劃錯重點,因為酷碰券的目的是透過鼓勵消費「讓旅遊相關產業能快點恢復元氣」,至於是不是「讓每個人都要用到」酷碰券去支持到相關產業,不應該成為檢討的重點。「隱性排貧」這樣的質疑,該針對的是像社會住宅那樣的政策,標榜要讓大家要住的起房子,卻要大家先付得起房租才能在政策中獲益。但酷碰卷的目的從開始就不是如此,也沒有必要強加這樣的期待。

同樣的,「誘因不足」劃錯重點,是因為酷碰券的目的不是「讓人人都想使用」,而是「振興疫災產業」。要達到產業振興的效果,關鍵是補助帶動消費的效果,也就是「同樣規模的政府補助,能帶動多少總消費金額」(詳上篇)。不同政策工具的比較,應該集中在這個面向上。該比的不比,卻拿酷碰券(部分補助)跟全額補助、發現金來民調比人氣,是沒有意義的譁眾取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