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大不同:蜂情萬種,被誤解的嗡嗡嗡

大自然大不同:蜂情萬種,被誤解的嗡嗡嗡
蜂類生活習性大相逕庭,其中一種分類是群居蜂及獨居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香港開始有聲音關注蜂類在本地的生存空間,也許人們能藉此學懂欣賞蜂的「蜂」韻,了解牠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重要一環。

文:劉善茗

圖:香港電台

螫針以外

活在這高度城市化的香港,我們對蜂類的印象,可能是書本課文的一課、可能是在公園花叢中的偶而一瞥、也可能是在童年回憶中惹得全家花容失色的「不速之客」,僅此而已。因為少見,所以陌生,於是面對這種時而蟄伏、時而舞動的小昆蟲總泛起恐懼。時日漸久,就自動為牠們貼上「危險」的標籤,深怕牠們一飛近會螫傷自己。

被誤解的嗡嗡嗡

雖然香港偶而出現市民被蜂螫傷的新聞,不過,本港數百種蜂類中,大部分只會出於自衛而發起攻勢,我們無需過於恐慌憂慮。事實上,蜂類是一種十分有趣的動物,只要謹記細心觀察時保持安全距離,平日偶爾駐足可能已足夠發掘牠們另一種面貌。簡單而言,每種蜂類生活方式不同,既有群居、亦有獨居,這個認知已有異於我們一般認知的印象。

03_領木蜂同樣是獨居蜂之一,身體圓圓屁股大大,外表可愛。
領木蜂同樣是獨居蜂之一,身體圓圓屁股大大,外表可愛。

群居蜂與獨居蜂

除了蜂會主動螫人這個第一錯覺外,我們更常見的印象是「蜂類全屬群居動物」。小時候翻開介紹蜜蜂那課的課文時,總會提到牠們依靠明確分工維持蜂巢的運作。不過,原來在芸芸蜂類中,群居蜂只佔少數,獨居蜂才是蜂界的大多數!

與我們最熟悉的群居蜂蜜蜂相比,獨居蜂最大不同在於牠們是個獨行俠,所以沒有所謂蜂后或工蜂之分。與此同時,獨居蜂的雌蜂會各自築巢覓食,由於牠們不會分泌蜂蠟,因此蜂巢都會善用現有環境及材料築成。

從竹到沙的蜂巢

例如又名竹蜂的綠翅木蜂,顧名思義,牠們會在竹枝上築巢。如果他日你路經竹林時,不妨止步抬頭,朝竹子上看。如果竹節間點綴了一個又一個黑色小洞,就表示這處竹林住着個小小竹蜂社區。

02_綠翅木蜂因在竹枝上築巢而又名竹蜂。
綠翅木蜂因在竹枝上築巢而又名竹蜂。

與會哺育幼蟲的蜜蜂不同,你不會看到獨居蜂餵養幼蟲的畫面。雌性獨居蜂在建成育嬰室、產卵並為他日孵化的幼蟲準備好所需糧食後,就完成了繼承繁衍的使命。以銀口蜂為例,牠會在沙地上挖洞,再將獵物拖進洞內作幼蟲的糧食。

04_這隻變側異腹胡蜂正將食物細細咀嚼,供幼蟲食用。
這隻印度側異腹胡蜂正將食物細細咀嚼,供幼蟲食用。
06_這隻沙蜂正在沙地上築巢,到底牠能否成功?
這隻正在沙地上築巢,到底牠能否成功?

那麼,不需要負責築巢的雄性獨居蜂又住在哪裡?晚上往深山走,有緣的或許會看到樹枝上掛着數隻雄性青條花蜂。因為腹間有數條青色環紋而得名的青條花蜂,擁有快速飛行的能力。雌性青條花蜂會在土牆、土堆或地上挖洞築巢,並在巢內渡宿;至於雄性就會在晚上尋找樹枝,以強勁口顎咬住樹枝過夜。

05_雄性青條花蜂習慣以天為被、以地為床,咬着樹枝睡覺。
雄性青條花蜂習慣以天為被、以地為床,咬着樹枝睡覺。

胡蜂只能是害蟲?

至於我們較為熟悉的蜂類品種,相信非蜜蜂和胡蜂莫屬。兩者均是群居蜂,不過「同蜂唔同命」,胡蜂因為攻擊力強且螫針有毒而常被視為人類威脅,一旦蜂巢位於貼近民居之處,就會被歸類為害蟲。由於牠們會捕食蜜蜂,所以也會被蜂農當作帶來經濟損害的農業害蟲。

07_胡蜂會捕食蜜蜂,因此亦會被視為農業害蟲。
胡蜂會捕食蜜蜂,因此亦會被視為農業害蟲。

在部份人眼中,胡蜂或者是害蟲,然而,牠們實際上在生態系統中擔當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平衡生態。胡蜂兇猛的性情及其捕食其他農作物害蟲的角色,都有助控制害蟲數量。

08_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裡,蜂類都可能會隨時成為獵物。
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裡,蜂類都可能會隨時成為獵物。

花花世界環扣環

從群居蜂到獨居蜂、由採花蜜為食至獵昆蟲維生,蜂類品種繁多,與這個大世界構成萬千變化的互動。近年香港開始有聲音關注蜂類在本地的生存空間,也許人們能藉此學懂欣賞蜂的「蜂」韻,了解牠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重要一環。希望他朝有日,報導蜂巢的新聞標題,可以從「市區內驚現蜂巢,居民尋滅蟲之法」,變成「市民齊心研究,拯救市區蜂巢」。

香港電台生態紀錄片《大自然大不同》逢星期日晚上8時30分於港台電視31播映,本集5月3日播放;港台網站及流動應用程式RTHK Screen同步直播及提供重溫。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