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疼痛感知:甚麼人會感到更深的痛苦?

疼痛感知:甚麼人會感到更深的痛苦?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透過理解疼痛,可以為擁有慢性疼痛的長期病患投放加倍的耐性與關懷。

疼痛(Pain)是人類正常的感覺體驗。在心理學上,疼痛的定義為輕微或不需要臨床干預的輕度創傷,譬如是生理上的瘀傷或是心理上的痛楚等。它會影響日常的生活功能,中斷精神上的專注力。每個人所感受到的痛苦並不一樣,個人的成長背景和人際關係等會影響痛楚的感知。而心理學學術範疇主要是試圖解釋人類疼痛的共享經驗(shared experience of pain),以及為疼痛管理行為奠定基礎。

疼痛信號來自兩個不同的神經途徑。身體某部位的受傷會激活大腦的前扣帶回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因此我們會感受到疼痛。至於為何每個人對這種刺激的反應都有所不同呢?這是因為感覺涉及內側前額葉皮層(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和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的啟動,這途徑與個人的動機(motivation)和情感(emotion)相關。

因此,疼痛感知可以由患者的人格(personality)或是依戀方式 (attachment style) 來決定。具有焦慮型 (anxious) 依戀風格的人,會因渴求親密的關係,而往往犧牲自己的需求來讓伴侶得到快樂,所以他們被拒絕時會感到更深的痛楚;具有迴避型(avoidant)依戀風格的人,則較為看重獨立性和自給自足 (self-sufficiency),故此在孤獨時感受到的痛苦亦會相對地少。

許多研究顯示,女性會較男性感到更多嚴重、反復發作及持久的疼痛,而隨著年齡的上升,不論男女也會愈不耐痛,很容易便感到痛楚。當患上帶來慢性疼痛 (chronic pain) 的疾病,譬如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偏頭痛時,亦會伴隨著恐懼、悲傷、內疚、自我貶低和羞恥等負面情緒的出現。當中佔據最多的是憤怒的情緒,讓患者傾向遷怒他人、失去同情心。但隨著時間,慢性痛楚帶來的情緒可以適應與調節。

我們透過理解疼痛,可以為擁有慢性疼痛的長期病患投放加倍的耐性與關懷,他們所承受的痛感遠超我們的想像,因此情緒也會較不穩定。我們同時可作自我審視,觀察自己面對疼痛時的反應,在無法逃避痛苦時學習管理情緒,與之共處。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內文稍作修改,題目由編輯所擬,原文請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