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神的國民黨,和一大堆神的民進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論泛綠的政治人物,多半有XX女神、OO男神、天才IT大臣、順時中部長這種鮮明有利的人設,好像任何事情有它們扛下,台灣人就可以安居樂業,反觀泛藍人設模糊,你根本說不出有哪些「人物」,
文:東山人言
自從今年初國民黨總統大選落敗,立委選情也是兵敗如山倒,如今得來不易的高雄市市長可能也將被罷免,國民黨至此可以說是陷入最糟糕的局面,也就是所謂「三殺」:同時失去總統立委席次與高雄市長。
反觀現在執政黨,讓人覺得人才滿滿,而且民心支持度持續高漲,各種棟樑之材撐住台灣命脈,走上世界舞台,除了經濟起飛、台灣錢淹腳目那段時間,台灣人對政府的支持度與人民信心,現在應該都是史上最高峰,長期執政幾乎已成必然。
到底是發生啥事情?本來2018年幾乎崩盤的民進黨,兩年後卻脫胎換骨迎向歷史高峰?
突然冒出了許多不同光環的明星可能是一個主要原因。
即使性質類似,民進黨就是比國民黨會包裝政治人物
不論藍綠,檯面上政治人物許多都是地方派系、政二代、或有一個政老闆,但是相較於大喇喇的國民黨,綠軍在政治人物的包裝跟人設上,的確比泛藍高明許多。
大家談論泛綠的政治人物,多半都會有XX女神、OO男神這種「顏值擔當」,或者像是天才IT大臣,順時中部長這種被當成為治世能臣形象的「能力擔當」,戰神跟開疆拓土的外交尖兵,還有守護台灣主權的明主小英。人設有力而且鮮明,當然會讓普羅大眾的選民充滿安心感,好像任何事情有它們扛下,台灣人就可以安居樂業,甚至可以抗衡中國走向國際舞台。

反觀泛藍幾乎都是人設模糊,你根本說不出泛藍有哪些「人物」,即便有也都是被貼上負面標籤,比如「草包」、「舔共」、「水準不高」、「政二代」等負面形象,當這種負面形象成形後,他不管怎說都變成錯的,而他的對手,怎麼說也都變成對的,更別說是已經被「神格化」的對手,就算是真的有問題,風向也很容易帶成「大家別計較」,「這樣可以幫台灣」這類的論述,不會引起民眾多大的漣漪。
上述的結果,導致泛藍政治人物面對各種攻擊時,越來越不願意去解釋或做處理,只求自保鞏固基本盤,也因為不敢去挑戰神格化的人物,在野黨無法甚至不敢去監督執政黨,然後讓泛藍更加邊緣,更沒聲音。
沒有神的國民黨,和一大堆神的民進黨
國民黨其實也擅長造神,否則就不會有「小魚向上游」或「南海血書」這種故事流傳。因為不管是泛綠或泛藍支持者,甚至是對岸的民眾也好,亞洲儒家文化下的國家人民總有嚴重的救世主情節,希望能出現一位「聖君」、「明主」,來帶領大家走向美好的應許之地。
真的要說成功的「神」,藍營近20多年來就出了一個前總統馬英九,但是對比現在執政黨的「抗中」主軸,馬英九允諾的經濟成就沒有達標,這其實也凸顯在政治議題上,不能選太容易量化的目標,不然很容易就會跳票而遭受批評。
而最近泛藍人設比較鮮明的人,就是高雄市長韓國瑜。他十分善於選舉和帶動氣氛,可說是藍營少見的戰將型演說家,但因為本質表現上沒有修飾,要當總統似乎也少了一些格位,所以落馬是意料中的事情,之後再相較於現今執政黨旗下可謂諸神環伺,沒有神的國民黨更加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時至今日,政治人物需要更符合現代的潮流,用大家——特別是年輕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來包裝,而不是繼續用40年前那一套,只會被做成迷因,至少要先學會化解被貼上的負面標籤。例如主張與對岸保持友好態度的政治人物,許多都被貼上「舔共賣台」的標籤,這時候論述上就必須清楚,告訴民眾友中路線好處在哪?為何要友中?友中不等於舔共賣台等等,只是大家都看不出來國民黨在論述上有何作為。
好不容易,最近國民黨選出一位年僅30歲的數位行銷科技長,上任後的他很明顯的想做出改變,找出一些新面孔、塑造一些新時代人物上神壇,應該會是他重要的任務。不可諱言,這是一個需要宣傳與行銷的時代,特別在政治上,泛藍更是迫切需要一個(其實應該是很多個)能夠統整網路事務而且善於行銷的人才,也才能在新的時代塑造出新的「神」。
不過國民黨一貫的思維,就是除了領導人外,皆不喜歡有過度功高震主的人出頭,從蔣介石開始都是如此,結果遇到短期之內大量產出各種神的執政黨,變成完全無法抗衡的情況,國民黨這種快要一個世紀之前的思維,該改一下了。
延伸閱讀
- 老也可以很帥,但國民黨就是那種「惹人厭的老人」
- 從一人救全黨到一人毀全黨,「韓流」從此之後就會消逝嗎?
- 疫情指揮中心建立起的信任感,正被那些「專搞政治」的人破壞
- 關鍵評論網2020年4月主題徵文:被神棍打醒,我開始相信「政治無神論」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