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的生與死,直接牽動東北亞地緣政治與大國賽局

金正恩的生與死,直接牽動東北亞地緣政治與大國賽局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戰爭的起點都是「不安」,一次世界大戰與1950年代所爆發的韓戰都具備這樣的屬性,而當下金正恩的健康問題,就是各國眼中的不安因素,差別在賽局中的北方勢力,由俄國變成了中國。

一週以來,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健康狀況已經成了國際媒體的焦點。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針對中國隱匿疫情所發動輿論、法律與賠償戰的攻勢下,新冷戰的體系儼然成形,在此背景下,金正恩的生與死,牽動不只是北韓未來劇烈的權力鬥爭,更觸及整個東北亞複雜的地緣政治與大國賽局關係。

就地緣政治的角度思考,朝鮮半島始終是大陸與海洋兩股勢力交錯的樞紐。對島國來說,其地理位置猶如一把利刃刺向自己心臟;對陸權國家而言,則是海上勢力進出侵略的最佳陸橋。只要一方勢力崛起就意味爆發衝突條件,不論是危機或戰爭爆發時,同時也把周邊國家一起捲入當中。處在特殊的權力板塊當中,使得朝鮮半島在東亞歷史舞台上註定佔有一席之地:元朝伐日、豐臣秀吉入侵、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韓戰與目前的兩韓對峙都說明這個客觀事實。

此外,在戰爭邊緣策略的操作下,北韓已將「小國外交」的精髓操作淋漓盡致,除了先天的地理戰略條件與威權政體的特質外,金氏父子的「理性下的不理性行為」的策略擬定恐是關鍵:理性的部分是有其清晰的戰略目標;不理性的部分在於製造一系列的衝突與外交危機,其中又以試爆核彈與試射導彈為主要特徵。

今天的朝鮮危機和冷戰時大致相同,只是中國取代了俄國的角色

昔日的朝核危機,由於具備足夠的毀滅性與威懾性,再加上北韓擁有龐大的傳統軍事能量,平壤的一舉一動直接牽動周邊大國的敏感神經與國家利益,其複雜程度遠甚於印巴或是伊朗核武的性質。

North Korea Daily Life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平壤很清楚,美國在九一一恐怖攻擊後,重新界定國家安全威脅的來源在於恐怖主義與邪惡軸心,在進攻型現實主義的理論指導下,華府改採「先發制人」的軍事策略以尋求新的戰略嚇阻,在海珊政權因「擁有大規模毀滅武器之嫌」被推翻後,金正日倍感威脅。在此背景下,戰爭邊緣策略遂成為北韓國家安全戰略最高指導原則。

若從結構現實主義的脈絡觀察,冷戰時期所遺留下來的東北亞「北三角」(中俄朝)與南三角(美日韓)的格局並沒有本質性的改變,唯一的變化則是北京取代了莫斯科成為北邊的權力支配者,成為左右北韓政局最重要外部因素。

在歷史遺緒與新的權力競爭下,此一區域的「安全困境」問題猶為鮮明。由於欠缺政治互信再加上訊息不對稱,任何偶發事件下的自我防衛舉動,都可能被對手惡意解讀為挑釁或是先發制人的作為。軍備競賽不僅成為常態,擦槍走火所引發的危機將可能成為大規模的衝突引信,並且將周邊大國捲入一場全面性的戰爭中。

即使時間與戰場都錯誤,也可能發生戰爭

當下金正恩的健康問題,就是各國眼中的不安因素。美國近日在東北亞的軍事演習以及解放軍北部戰區在丹東地區的集結,更帶來了升高對立的氛圍。

一次世界大戰與1950年代所爆發的韓戰就具備這樣的屬性。秘密外交盛行導致歐洲各國壁壘分明,英德的安全困境更帶來兩國興建無畏艦軍備競賽的後果,塞拉耶佛的槍聲成為大戰爆發的導火線。一週之內歐洲大國隨即捲入戰爭的泥淖中,雖然英國暫時保持中立,但隨著德國為了入侵法國破壞比利時中立加入戰局。這些情境都在芭芭拉.塔克曼的經典著作《八月砲火(The Guns of August)》中有著細膩的描述。

韓戰的爆發更是危機處理中一連串誤判情勢的典範:金日成先是錯估美國防衛南韓的決心發動戰爭,其後又在釜山攻勢中忽視了盟軍在背後進行仁川登陸的可能,導致全線潰敗;蘇聯低估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影響力,使得美國趁其缺席時通過83號決議以多國聯軍名義馳援戰場阻擾北韓軍事意圖。

AP488258473281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同樣的,杜魯門與麥克阿瑟則輕忽越過38度線後中共介入戰事的可能。當1950年中蘇簽訂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時就埋下了伏筆,更別說周恩來接見印度駐中國大使潘尼亞時提出的政治警告;毛澤東沒想到韓戰爆發華府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海,使得中共失去解放台灣的大好契機。

戰史研究者坦承韓戰的爆發其實是「在錯誤的時間與戰場,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面對當下金正恩生死所觸發的政治危機,棋盤上的行動者應該從歷史經驗中學習教訓。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