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採訪《尋找台灣味》團隊:純真台灣味未必只在島內,還有廣闊的東南亞土壤裡

採訪《尋找台灣味》團隊:純真台灣味未必只在島內,還有廣闊的東南亞土壤裡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台灣人帶著自家的農業技術來到東南亞高地,以台灣人的方式生產台灣農產,因此許多來自東南亞的農產都能在台灣被發現與消費,所以台灣呈現的飲食面貌是多元的。

什麼是台灣味?台灣食農與東南亞有什麼關係?2020年5月5日由左岸文化出版的《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由作者──台灣大學地理角團隊,帶領讀者從地理視角發想,觀察東南亞與台灣相互連結的食物與農業,以及在台灣發生的食農現象。

台灣食農只能從台灣來看?東南亞高地的跨界轉移

在過往,人們常會覺得要認識台灣食農,就必須在台灣內部看,許多的飲食像是彰化的肉圓、坪林的茶,都是台灣飲食的記號,這些風味彷彿就是「正港」、「道地」的台灣味;到夜市喝珍珠奶茶、吃臭豆腐、啃雞排,這樣的食物才夠「台」。不過當主編洪伯邑教授及作者群到東南亞實境考察後,發現其實許多台灣人帶著台灣人的農業技術來到東南亞高地,以台灣人的方式生產台灣農產,許多來自東南亞的農產都能在台灣被發現與消費。今日台灣呈現飲食面貌是多元的,甚至是由跨國的食物來源共同建構這個台灣味。

然而,追求真、純、不雜的台灣味的另一面,是台灣人對飲食甚至對國族認同的焦慮。食物非原產台灣則不吃,茶非原產自台灣則不喝。實際上,台灣這塊四面環海的海島,與周邊都有密切的互動,雖然以海為界,讓台灣風味在地圖上被明確地劃分,但是在密切的跨國互動與人們的跨國移動過程中,邊界的概念早已跨越,而呈現多元的連結與交雜。對於作者群而言,這本書的創作不是為了解答或解決台灣人的飲食焦慮,而是在跨境的邊界上,作者看到各種因人與食物跨界呈現在農業上的現象,將這些現象化為一段段具有學術訓練產出的故事,讓讀者重新思考台灣味的建構成份,打破對邊界的想像。

(左岸)尋找台灣味_立體+書腰_300dpi
《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左岸文化出版。

那麼,什麼是台灣味?食物的國族主義

透過作者群在各地的訪談與實地探訪,這本書帶領讀者走訪台灣與東南亞的食農生產的現場。

這些食物有的呈現在台灣的飲食場域中,像是在台灣手搖店能喝到珍奶中的越南台茶、或是在迪化街銷售的馬來西亞燕窩;有的則落地生根於東南亞當地,像是泰國的台灣水耕蔬菜;抑或者是台灣原住民生產的茶和咖啡等。

乍聽之下,這些主題好像漫天星雲、各自浩瀚而互不相干,然而這些飲食現象都建構了台灣飲食的認同感,由台灣飲食的認同建構台灣人的國族認同,或者換個角度說,「食」成為了台灣人自我認同的一股力量。這樣從飲食建構的國族認同並不少見,除了台灣的珍珠奶茶外,像是法國的葡萄酒,越南的牛肉河粉或咖啡,都有類似的概念。這些食物象徵國家重要的食物文化,產銷體系上行銷全世界,但裡面又代表某種國家的意象。而台灣的國族認同現勢特殊(編按:例如大馬人說「祖國」時,指的一定是馬來西亞;台灣人在說「祖國」時,總覺得意指某個鄰國),「追尋」台灣認同成為台灣人的隱性基因。也因此,台灣有時會帶著驕傲的國族情感,而劃分一條區分自身與外人的界線。

人們往往覺得台灣的道地味是來自於「百分百產自台灣」,而對外來混雜的東西則嚴加批判、攻訐。前者是在商業場合常見的銷售標語,後者則例如「越南茶」的爭議。

1980年代後期,由台灣研發的茶樹品種「金萱」與「青心烏龍」,透過台灣人技術轉移帶到越南生產,以越南的土地、原料產出台式烏龍茶。今日台灣將越南茶簡化為劣等茶,而忽略了台灣茶與越南茶是相互依賴的關係,但又呈現互相排斥的矛盾現象。畢竟,抱持台灣認同的「純粹」風味,不會接受阿里山茶裡面混雜其他不是阿里山產區所產的茶。不過,在書中的實地考察,作者帶我們看到當年帶著雄心壯志到越南發展茶業的台灣人,在這樣矛盾關係中的起伏與發展。

左岸主編林巧玲在與台灣大學地理角團隊討論書稿時,原本覺得農業是純粹的,想不到原來背後有那麼多複雜交織的故事,而更有趣的是在東南亞尋找台灣味,這是從外部條件中劃出一定的題目,而呈現不一樣的台灣視角。

_DSC0929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杜晉軒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洪伯邑,是地理角角主的靈魂人物,他推動團隊成員到東南亞國家進行田野調查。

人們對東南亞常抱持負面態度,像是農藥殘留標準或產品質量等,但其實台灣和東南亞一直以來都是夥伴關係,東南亞也能產出優質的產品。這本書提供的不是解方,而是呈現作者們「尋找台灣味」的過程,這也讓讀者能從閱聽的經驗中,重新思考所謂的台灣味。

最後,台灣大學地理角團隊提醒,在邊界趨向模糊、移動為常態的台灣味中,讀者應能跳脫二元對立──台灣或境外的思維,保有思考的敏感度:有機商品也可能剝削小農,越南茶未必是爛茶;「純」未必皆是良善,「雜」也不一定意味黑心。從這樣的思維理解台灣味,跟著書中的故事一起思考,就能漸漸找到多元而包容的台灣味。

台灣在哪裡?不在島內的純正台灣味,而在與世界的連結上。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吳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