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尋找台灣味》團隊:純真台灣味未必只在島內,還有廣闊的東南亞土壤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台灣人帶著自家的農業技術來到東南亞高地,以台灣人的方式生產台灣農產,因此許多來自東南亞的農產都能在台灣被發現與消費,所以台灣呈現的飲食面貌是多元的。
什麼是台灣味?台灣食農與東南亞有什麼關係?2020年5月5日由左岸文化出版的《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由作者──台灣大學地理角團隊,帶領讀者從地理視角發想,觀察東南亞與台灣相互連結的食物與農業,以及在台灣發生的食農現象。
台灣食農只能從台灣來看?東南亞高地的跨界轉移
在過往,人們常會覺得要認識台灣食農,就必須在台灣內部看,許多的飲食像是彰化的肉圓、坪林的茶,都是台灣飲食的記號,這些風味彷彿就是「正港」、「道地」的台灣味;到夜市喝珍珠奶茶、吃臭豆腐、啃雞排,這樣的食物才夠「台」。不過當主編洪伯邑教授及作者群到東南亞實境考察後,發現其實許多台灣人帶著台灣人的農業技術來到東南亞高地,以台灣人的方式生產台灣農產,許多來自東南亞的農產都能在台灣被發現與消費。今日台灣呈現飲食面貌是多元的,甚至是由跨國的食物來源共同建構這個台灣味。
然而,追求真、純、不雜的台灣味的另一面,是台灣人對飲食甚至對國族認同的焦慮。食物非原產台灣則不吃,茶非原產自台灣則不喝。實際上,台灣這塊四面環海的海島,與周邊都有密切的互動,雖然以海為界,讓台灣風味在地圖上被明確地劃分,但是在密切的跨國互動與人們的跨國移動過程中,邊界的概念早已跨越,而呈現多元的連結與交雜。對於作者群而言,這本書的創作不是為了解答或解決台灣人的飲食焦慮,而是在跨境的邊界上,作者看到各種因人與食物跨界呈現在農業上的現象,將這些現象化為一段段具有學術訓練產出的故事,讓讀者重新思考台灣味的建構成份,打破對邊界的想像。

那麼,什麼是台灣味?食物的國族主義
透過作者群在各地的訪談與實地探訪,這本書帶領讀者走訪台灣與東南亞的食農生產的現場。
這些食物有的呈現在台灣的飲食場域中,像是在台灣手搖店能喝到珍奶中的越南台茶、或是在迪化街銷售的馬來西亞燕窩;有的則落地生根於東南亞當地,像是泰國的台灣水耕蔬菜;抑或者是台灣原住民生產的茶和咖啡等。
乍聽之下,這些主題好像漫天星雲、各自浩瀚而互不相干,然而這些飲食現象都建構了台灣飲食的認同感,由台灣飲食的認同建構台灣人的國族認同,或者換個角度說,「食」成為了台灣人自我認同的一股力量。這樣從飲食建構的國族認同並不少見,除了台灣的珍珠奶茶外,像是法國的葡萄酒,越南的牛肉河粉或咖啡,都有類似的概念。這些食物象徵國家重要的食物文化,產銷體系上行銷全世界,但裡面又代表某種國家的意象。而台灣的國族認同現勢特殊(編按:例如大馬人說「祖國」時,指的一定是馬來西亞;台灣人在說「祖國」時,總覺得意指某個鄰國),「追尋」台灣認同成為台灣人的隱性基因。也因此,台灣有時會帶著驕傲的國族情感,而劃分一條區分自身與外人的界線。
人們往往覺得台灣的道地味是來自於「百分百產自台灣」,而對外來混雜的東西則嚴加批判、攻訐。前者是在商業場合常見的銷售標語,後者則例如「越南茶」的爭議。
1980年代後期,由台灣研發的茶樹品種「金萱」與「青心烏龍」,透過台灣人技術轉移帶到越南生產,以越南的土地、原料產出台式烏龍茶。今日台灣將越南茶簡化為劣等茶,而忽略了台灣茶與越南茶是相互依賴的關係,但又呈現互相排斥的矛盾現象。畢竟,抱持台灣認同的「純粹」風味,不會接受阿里山茶裡面混雜其他不是阿里山產區所產的茶。不過,在書中的實地考察,作者帶我們看到當年帶著雄心壯志到越南發展茶業的台灣人,在這樣矛盾關係中的起伏與發展。
左岸主編林巧玲在與台灣大學地理角團隊討論書稿時,原本覺得農業是純粹的,想不到原來背後有那麼多複雜交織的故事,而更有趣的是在東南亞尋找台灣味,這是從外部條件中劃出一定的題目,而呈現不一樣的台灣視角。
人們對東南亞常抱持負面態度,像是農藥殘留標準或產品質量等,但其實台灣和東南亞一直以來都是夥伴關係,東南亞也能產出優質的產品。這本書提供的不是解方,而是呈現作者們「尋找台灣味」的過程,這也讓讀者能從閱聽的經驗中,重新思考所謂的台灣味。
最後,台灣大學地理角團隊提醒,在邊界趨向模糊、移動為常態的台灣味中,讀者應能跳脫二元對立──台灣或境外的思維,保有思考的敏感度:有機商品也可能剝削小農,越南茶未必是爛茶;「純」未必皆是良善,「雜」也不一定意味黑心。從這樣的思維理解台灣味,跟著書中的故事一起思考,就能漸漸找到多元而包容的台灣味。
台灣在哪裡?不在島內的純正台灣味,而在與世界的連結上。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吳象元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