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藝大校區改建社宅爭議:「使用」不等於「經營」,何不建立起文創園區與浮洲地區的價值鏈結?

台藝大校區改建社宅爭議:「使用」不等於「經營」,何不建立起文創園區與浮洲地區的價值鏈結?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藝大現任校長陳志誠4月22日於臉書驚曝,內政部營建署有意收回臺北紙廠用地,規劃作為社會住宅用地。更指出教育部今年起甫委託臺藝大辦理社會責任計畫,並將文創園區做為創生基地,卻旋即傳出內政部將收回第二校區的消息,引起校內外藝文、教育界人士踴躍討論。

沿著大觀路從板橋往樹林方向,過了台鐵浮洲站之後有一處貌不起眼的建築群聚,是興建於民國六十年的台北紙廠舊址。台北紙廠歷經六任廠長,於民國88年結束營運。偌大的廠房在機具撤出之後賦歸寂靜,少了隆隆作響的機械生物,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群敲敲打打、塗塗抹抹,各個不同專長、領域的未來藝術家們在這棟年近半百的建築之中耕耘創作。

2008年起,財政部國產局將台北紙廠無償借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使用,成為台藝大的第二校區「文化創意產學園區」,為台灣首例由大專院校設立及營運之文創園區。除了將部分廠房建築整建為工作室供台藝大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學生使用之外,每年並徵選美術、設計、表演藝術等不同領域之藝術家或工作室進駐。同時,媒合國內藝術及文創產業業者,提供藝大學生實習、就業管道。

然而,台藝大現任校長陳志誠4月22日於臉書驚曝,內政部營建署有意收回台北紙廠用地,規劃作為社會住宅用地。更指出教育部今年起甫委託台藝大辦理社會責任計畫,並將文創園區做為創生基地,卻旋即傳出內政部將收回第二校區的消息,引起校內外藝文、教育界人士踴躍討論。

一周後,在台藝大積極爭取之下,邀請內政部營建署參訪視察,會同周邊中小學包括華僑高中、大觀國中、中山國小等,針對台藝文創園區之發展方向討論座談,最後獲內政部承諾「以台藝大需求使用為原則」,重新檢視浮洲地區社會住宅政策方向。

陳志誠更提出「藝教社宅旗艦藍圖」的口號,期待以社宅規畫結合現有文教資源,建立新的藝文社區聚落,打造藝文教育與社宅政策雙贏的局面。至此,本事件姑且可說是圓滿落幕,然而,事件背後的發展脈絡和相關課題,仍然十分值得檢視及討論一番。

首先讓我們快速地回顧一下,台藝大的校地有多小?

根據台灣大學排名網2016年發佈的「哪間大學最擁擠?2016沙丁魚大學排行榜」,台灣藝術大學在145所大專院校中,擁擠程度[1]排行第37,國立大學中排行第二,僅次於台中科技大學。而根據台藝大的官方資料,該校校地應有9.67公頃,遠小於對面華僑高中的12公頃。

並且,這9.67公頃中有多達3.6公頃至今仍有住戶在裏頭生活,有居住地佔用校園用地的爭議,住戶及台藝大校方纏訟許久仍未有結果實際上現可使用的校地只有6公頃。台藝大至今沒有自己的操場,體育課得去校外上,某些系所甚至沒有自己的系館。

而藝術教育及其實踐無論是展演、排練、創作都需要極大的空間資源,相對於台南藝術大學及台北藝術大學有廣大的腹地,台藝大雖然是國內藝術大學中歷史最悠久的一所,卻長年在都市的夾縫中掙扎求生。而這也是第二校區徵收一事,之所以會引起大眾關注的地方:沒有人會反對或排斥社會住宅,但為什麼偏偏是拿台藝大這個本身校地就不足的大專院校開刀呢?這難道不是柿子挑軟的吃嗎?

但是,換另一個角度來看,就算台藝大確實需要校地,內政部唐突收回台北紙廠園區固然不夠厚道,卻也不代表台藝大便從此「名正言順」的擁有台北紙廠的使用權。台北紙廠當初以無償借用這麼優惠的條件提供給台藝大作為第二校區使用長達10年以上,台藝大做為經營方理當也有其回饋在地、社區推廣的責任。

台藝大周邊變文青 景觀步道全區開放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回顧2008年,台藝大甫成立文化創意產學園區時所發佈的新聞稿,提到該園區的願景是「以『藝術村』型態經營,打造紙廠成為一個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園區,與台藝大在行銷上進行品牌連結。藉由藝術村的遼闊空間與展售平台,加上鄰近的林家花園與板橋435藝文特區等知名景點,可以吸引假日觀光人潮,開創商機,讓藝術村成為所有素人藝術家都能夠共同學習、成長、展售、成名的『明日藝術家星光大道』。」,口號響亮、理念感人。

然而12年過去了,即便不與華山、松菸等文青集散地比較,就說其新聞稿中提到的板橋435藝文特區,板橋435無論有沒有展演,每日總都能見到鄰近親子家庭野餐、踏青。而現在的台藝大文創園區卻少有人潮駐足,辦個市集況且都還要拉到華山、西門紅樓等校外場地,就連進駐的學生團隊、藝術家工作室,也寧可把作品展演辦在一橋之隔的校本部。而每年甄選一批又一批工作室、廠商,究竟為本校學生創造多少就業管道、為國內品牌打造多少露出機會,同樣是台藝大文創園區應該攤開讓大眾檢視的重點成績之一。

作為教育業者,台藝大文創園區當然要以台藝大本校學生的使用與發展為主,但是作為一個藝文基地的經營者,如何連結在地社群打造品牌價值,同樣是個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使用」從來不等於「經營」,無論是不是無償使用這個場域,作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藝術大學、作為全國首創由大專院校管理經營的文創園區,理當背負社會及社區更高的期待與展望。否則校方打了再多的苦情牌,也無異於道德勒索,若不能趁此契機建立起文創園區與浮洲周邊社區的價值鏈結,即便挺過了這波,又何嘗不會再有下一波危機呢?

[1]計算方式為(建築物面積/學生人數)*60%+(校地面積/學生人數)*40%,參見台灣大學排名網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