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艦解隔離前最後一次採檢:又1名「無症狀」成員感染,全艦共計36人確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磐石艦成員今日解除隔離前最後一次採檢,又檢驗出1名「無症狀」成員確診。目前磐石艦377人中,有36人確診。
(2020年5月4日18:25更新)
磐石艦成員預計於今(4)日解除隔離,但最後一次採檢又檢驗出1名「無症狀」成員確診。目前磐石艦377人中,有36人確診。其餘沒確診的341人與確診後三採陰性出院的3人,共344人將於今日7時解除隔離。
磐石艦成員377人,預計在今天解除隔離,解隔離前,指揮中心為住在集中檢疫所的345名官兵,於今天早上進行最後一次採檢,傍晚結果出爐。根據指揮中心新聞稿,其中1人於昨日採檢結果呈現弱陽性,無法研判,今日再次採檢後確診,個案無症狀,將由救護車後送住院隔離。
其餘344人檢驗陰性,將於今日晚間7時解除隔離,並依國防部安排離開檢疫場所,返家後需持續落實自主健康管理。
《自由時報》報導,磐石艦官兵共377人,今天以前共驗出35人確診,其中3人三採陰性後出院,回到集中檢疫所等全員檢驗完畢,才於今日一起解除隔離。
(以下內容原刊於2020年5月4日 15:33)
【原標題】新增1名境外移入個案,居家隔離結束後、採檢4次才確診陽性
今(4)日台灣新增一名境外移入個案,該名個案曾跟確診者同班機,居家檢疫結束後3天,才通報有症狀,至今共採檢了4次,5月2日才確定確診。此外,磐石艦已經在昨天解除隔離,指揮中心統計,我國磐石艦疫情侵襲率遠低於其他國家染疫的艦隊,應該與國人習慣戴口罩、艦隊上有進行隔離措施有關。
新增一名境外移入,居家隔離結束檢驗4次才確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病例(案437),為30多歲女性。
案437在1月30日至美國就學,4月9日入境時無症狀,居家檢疫期間因同班機旅客確診(案383,案437與案383在飛機上座位相差一排),於4月11日改列為居家隔離對象。
指揮中心表示,案437居家隔離期間僅在4月15日出現流鼻水症狀,認為是過敏而未通報,個案4月24日隔離期滿後,於4月27日主動聯繫衛生單位表示有流鼻水、鼻塞症狀,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採檢,因檢驗結果呈現弱陽性,於4月30日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為求慎重,分別於4月30日、5月1日及2日採檢送驗,於今日確診;個案目前無症狀,住院隔離中。
也有記者詢問,為何此案4月27日檢驗為弱陽姓後,沒有立即宣布確診?莊人祥表示,27日檢驗結果雖在臨界值間、不太確定,但30日確定為若陽性後就收治住院,後續的3次採檢中,4月30日、5月1日都是陰性,5月2日才是陽性。
莊人祥表示,案437在25日解除隔離,到27日聯繫衛生單位中間,都是自己在家或是自己開車,除了去買東西的時候,沒有接觸到其他人,買東西時也有戴口罩。
這次的確診個案,在居家隔離結束後,才表示有症狀、就醫確診。陳時中強調,日前已宣布居家檢疫/隔離對象於解除隔離後,仍需自主健康管理7天,為加強掌握其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的健康情形,將透過雙向簡訊關懷提醒,如有疑似症狀可透過簡訊通報。
磐石艦侵襲率9%,低於法國戴高樂號、美國羅斯福號
指揮中心今日表示,本次敦睦遠航支隊確定病例與極可能病例仍僅限於磐石艦。以磐石艦確定病例艙間分布來看,並無特別時間與空間群聚現象,推測是因船艦空間狹小、人員活動密切接觸造成病毒傳播。
指揮中心表示,磐石艦上共377人,本次疫情病例數35人,侵襲率約9%,相較他國海軍艦隊如法國戴高樂號(侵襲率52%)、美國羅斯福號(侵襲率24%)為低,疫情規模較小,推測是因磐石艦上推行戴口罩、發燒者進行隔離等相關防治措施有關。

另外,指揮中心已為敦睦艦隊全體進行血清抗體採檢,有記者詢問採檢結果。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血清抗體採檢因為分由3個實驗室執行,3個實驗室出爐的結果有些差異,有些已經有比較肯定的答案,但有些可能是偽陰性,需要更謹慎地判斷,因此必須在間隔兩個星期後二次檢驗,整體結果還需要等一段時間。
國防部發言人少將史順文表示,事件發生後,國防部針對做了更明確的指令,未來,只要發生疑似個案,先隔離、再回報,並評估是否上岸,若需要上岸採檢,近距離可以用飛機載就用飛機載,真的不行才終止任務。
疫情詐騙,指揮中心呼籲:不會用email發送確診通知
指揮中心今4日表示,近期接獲民眾陸續反映,收到以疾病管制署名義發送,主旨為「台湾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最终通知」的電子郵件,以簡體字呈現「您所在地區有3例確診的COVID-19病例,其中一名患者在過去14天中將您列為她的身體接觸者之一……」等內容,並有附加檔案。
指揮中心呼籲,疾管署並不會以郵件通知進行武漢肺炎相關檢測,請民眾勿開啟此類信件、點擊信件內連結或附件,以確保個人資訊安全。

另外,有記者提問,台灣社區出現過好幾波無症狀感染者,為何能守住疫情,沒有造成大規模感染?
張上淳表示,有幾個可能的原因,第一是感染者身體上帶的病毒量是多還少。第二,感染者行為如何、症狀如何也會影響,雖然無症狀感染者病毒量不見得很低,但是沒有咳嗽、沒有打噴嚏,飛沫噴濺的機會變少,傳播機會就相對減少。
張上淳表示,另外,感染者的活動形式、活動範圍也會影響,比如國外大規模人群聚集、比如韓國或新加坡教會聚集,就會影響傳播的範圍。此外,就是個人衛生習慣的問題,相較於歐美,台灣很習慣戴口罩,而戴口罩有可以減少觸摸口鼻的機會,加上一直強調勤洗手的觀念。這大概是台灣沒有發生嚴重大規模傳播的原因。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0-05-05 安倍宣布日本延長「緊急事態」:疫病時代要懷著「正確的擔憂」生活
- 2020-05-04 玉蘭花阿嬤也能領!行政院加碼紓困:沒投保的工作者、農漁民都可以領1萬元
- 2020-05-04 磐石艦解隔離前最後一次採檢:又1名「無症狀」成員感染,全艦共計36人確診
- 2020-05-03 磐石艦再採檢驗出4人陽性,均為隔離期間「轉陽」
- 2020-05-01 以「口罩無用論」拉開序幕,武漢肺炎疫情下的「法式自我打臉」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