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預言「摧毀一生」,如何遠離思想陷阱的詛咒?

自我實現預言「摧毀一生」,如何遠離思想陷阱的詛咒?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我實現預言」指人抱有的期望會影響其具體的行動,使整件事情的結果符合當初的期望,繼而強化了該期望,令當事人更加相信原先期望是真實。

文:

你對沒有自信的人有甚麼印象?相信答案離不開對任何事物都畏首畏尾、對自己做事的勝任程度抱有極度懷疑,但諷刺地,他們唯一有自信的便是「我必定會失敗」或「我真的很廢」等的負面概念。

「態度決定高度」(Your attitude determines your altitude)這句話無疑是古今中外管理學或成功學的至理名言,勉勵人們認保持積極、奮勇向上的拼搏精神,同時亦指出悲觀、敗北主義等「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思想終究會窒礙個人成長。然而,把舊有的固定思維(fixed mindset)改弦易轍談何容易! 為何「自我實現預言」的信念會隨時間不減反增呢?到底如何才能打破這個厄運呢?

「自我實現預言」的背景

「自我實現預言」的源由

「自我實現預言」現象最初由美國社會學家William Isaac Thomas於1928年提出,他說「If men define situations as real, they are real in their consequences」,指的是個人起初對事件的演繹會導致相應的結果發生。後來,另一位美國社會學家Robert King Merton首次用到「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這個詞彙,並定義其為 「…a belief or expectation, correct or incorrect, could bring about a desired or expected outcome (一種不論是對與錯的信念或期望會最終導致符合期望的結果發生)」。

「自我實現預言」之定義

簡單來說,此現象是指當事人最初抱有的期望(expectation)會影響其具體的行動(behavior),使整件事情的結果符合當初的期望,繼而強化(reinforce)了該期望,令當事人更加相信原先期望的真實性。較為「貼地」的例子莫過於「毒男」一直認為自己由小學至中學都沒有機會 (或緣份) 結交女性朋友,所以抱有 「出pool這些機會不屬於我!」或「她一定會拒絕我!」的想法,即使考進了大學,仍然怯於主動認識女性 (如參加迎生營或校內活動時主動與女性搭訕),結果四年過去,最後仍得不到任何女性的青睞,而鞏固了他「我真係死毒L嚟!」的自我形象,造成一個無底深潭、惡性循環。

RTS2TGUY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自我實現預言」可導致頹廢的人生

「自我實現預言」能正面睇嗎?

或許你可能會提出以下的質問:從理論層面來看,「自我實現預言」某程度上算不上一個負面的現象。假如起初的想法是樂觀正面的,那當事人不就是會充滿動機、迎難而上而達至目標嗎?遺憾的是,大家深知「付出」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例如即使你的目標是考入大學醫學院,無論你付出多少精神和時間溫書,總不能保證你一定考得上,因為任何的「成功」均包含了外在環境因素或「運氣」成分。

相反,抗拒付出便是「失敗」的充分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故此,因良性「自我實現預言」而達至「成功」的人往往為數不多,而因惡性「自我實現預言」而導致浪費青春光陰、人生漫無目的的人則多不勝數,而主流心理學的研究亦因此側重後者。

抑鬱症和絕望感的先兆

除了虛耗光陰,「自我實現預言」另一個負面後果是影響精神健康。如果當事人長期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無功、枉費心機的,久而久之會變得「佛系」和缺乏改變的動機,凡事逆來順受 (但卻不安於現狀)。正向心理學鼻祖Martin Seligman稱這個現象為「習得性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這現象與抑鬱症和其他相關心理病息息相關。

重拾幹勁,從「信念」出發

RTR31O4A_(1)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破舊立新」、突破思維

以上部分闡述了「自我實現預言」如何毀掉你的人生。接下來,我們到底如何能重拾動機、成為自己人生旅程的「掌舵手」呢? 主流心理治療介入方式是糾正這些錯誤(erroneous)、百害而無益(maladaptive)的舊有思想模式,例如「認知心理治療 (cognitive therapy)」 和「理情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這些取向認為,錯誤的思想窒礙個人成長和變革,只要以「正確」的思想取代沿用之久的錯誤思想,當事人漸漸會願意踏出第一步、接受新嘗試。

與「愁」同行、活在當下

近年,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刻意逃避或扭轉負面的情緒和思想不但費神、無補於事,而且浪費了能用作從事其他有意義活動的時間、專注力(attention)與「心理能量 (psychic energy)」。有見及此,近年的一些心理治療取向如「靜觀(mindfulness)」和「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並不主張以主導性(directive)的方式「改正」當事人的思想模式,反而是透過一連串「活在當下(being in the here-and-now)」的體驗環節,讓當事人(一)學習與負面思想共存,而不是消除他們,並(二)以平常心、抽離(defusing)的態度看待一切生活境況(特別是逆境),繼而減低負面思想及情緒對於當事人為目標而奮鬥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