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製陽剛氣質:男同志交友軟體上的「身體意象」為何如此單一?

再製陽剛氣質:男同志交友軟體上的「身體意象」為何如此單一?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於單一、強調陽剛健美的身體形象很容易造成同志社群內部的身體焦慮,甚至讓屬於「非主流」體態的男同志感到莫大壓力,或者在交友市場上始終被冷落。被認為「過胖」的身體、陰柔的身體可能都不被看到。

文:黃品學

如果要你想像一個男同志,他的長相、他的身體,腦中浮現的會是什麼樣的形象呢?是瘦是胖、陽剛或陰柔,還是結實的健美男?又或者,很難有一個固定的男同志的身體形象呢?

男同志交友軟體裡的身體形象

在你心中男同志基本的身體意象的形象,或許來自生活中和同志實際接觸的經驗,也可能來自平常看到媒體、影視的再現。如果我們打開男同志的交友軟體,又會看到什麼樣的光景呢?

交友軟體、Dating Apps是男同志當今認識彼此、尋找朋友、親密伴侶或性伴侶的重要媒介。從有網路以來,男同志(事實上,也不只男同志)就開始利用這種新的媒介來社交,早期流行的如UT聊天室、批踢踢實業坊的MOTSS版,到現在專為男同志設計的交友軟體,也成為圈內人主流的交友空間。

手機應用程式成為新的熱點,大部分的使用門檻並不高,只需要依個人放上照片、個人簡介或者基本資料(例如體重、身高等)就可以在軟體上尋找社交對象。

但若我們打開交友軟體,會發現這些平台本身並不只是讓每個人自由地展現自己、遭逢他人的「透明」媒介;反之,交友軟體上大家自我呈現的方式似乎有某種暗碼可循。

交友軟體上的照片裡,可以看到很多裸露的身體,而頗大比例的身體都有某些共通點:穠纖合度的、健壯的、有肌肉的、陽剛的身體。即使有衣服遮蔽的身體,大家也常常放上可以突顯自己體態的照片。雖然每個人的長相都不一樣,為何仍展現如此單一的身體意象呢?

打造健美的身體

交友軟體上呈現的男同志身體,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蛛絲馬跡。一開始大家所想像的男同志身體,說不定就包含了健壯的、陽剛的、「都市美型男」的元素。早期男同志要對抗的,是被負面呈現的身體:過於陰柔、矯揉造作。

而當今的男同志所被呈現的樣貌,許多已經脫離了「男同志=陰柔」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是面容姣好、身材標緻的形象。儘管那些打扮中性的、喜歡扮裝的同志形象並沒有完全消失,但不可否認的是,陽剛肌肉男的形象已蔚為主流:講到男同志電影,誰不會想到張孝全飾演的那些角色?

除了不分性向的媒體再現以外,針對男同志的各種出版、影視也呈現了同一種身體。陽光/剛、健美的身體意象不只深植人心,也是社群裡眾所慾望、追求的理想體態。舉凡媒體的再現,以及交友軟體上自我呈現的實踐,可以說打造健美身體的風潮自1980、90年代以來,深深地改變了男同志的對外與自我形象。

健身房在1980年代以後引進台灣以後,很快就成為男同志新的社交與情慾空間;其中具指標性的事件,或許是1998年專門面對男同志的AG健身房的成立(但AG健身房開業不久就因為警察過於頻繁的登門臨檢騷擾而被迫關閉,成為台灣同志史上警察暴力壓迫性少數的重要事件之一)。時至今日,健身房仍然是男同志的情慾與社交空間,也是圈內人們打造理想身體,並藉此獲取認同與社交連結的手段。

再製陽剛氣質

交友軟體在設計上就已經強調圖片優先於個人簡述,而在個人簡述裡也提供各種可供設定的選項,例如:身高、體重、年齡、自己與自己偏好的體型(纖瘦、有肌肉……),與自己在圈內所屬的身體類型(例如:熊、狼……)。這些設計都強調了身體形象在交友時的重要與優先性。

很多人不放上自己臉的照片,而是放上自己無臉的身體——通常是身材「好」的身體——的照片。原本已經崇尚陽剛男體的社群特質透過交友軟體的媒介被放大、增強,因而再製了陽剛氣質的優先性。

西方有許多研究顯示單一、陽剛、健美的身體意象,對擁有非主流體態的男同志造成許多負面影響;舉例而言,包括被排擠、被身材羞辱,嚴重者甚至過度使用藥物或者節食來改變身體。

關於台灣的情況,或許有待更多調查。但能夠想像的是台灣也有類似的情況。過於單一、強調陽剛健美的身體形象很容易造成同志社群內部的身體焦慮,甚至讓屬於「非主流」體態的男同志感到莫大壓力,或者在交友市場上始終被冷落。被認為「過胖」的身體、陰柔的身體可能都不被看到。

因此,交友軟體所帶來的便利性,以及協助男同志參與社群、在異性戀的社會裡能交友的賦權功效可能並非雨露均霑,而是沿著「身體資本」的差異不均勻地分配在社群裡:只有符合理想身體——擁有身體資本——的人才能享受。

反省單一的身體意象

營利公司開發的交友軟體,也滿足了男同志的社交需求。這些可以說是這些社群文化以及商業的賦權面向,但我們或許也應反省商業邏輯的侷限。

沿著商業利益所開展的各種同志的生產與消費現象,或許隨著同志越來越能被接受而繁榮,但在許多方面來看——在這篇文章中討論了身體意象——都可能其實排除了社群內的差異,讓新的利益與福祉不均地分配予社群成員,於是塑造了圈內的階級。

誰的身體不被主流身體呈現?誰有本錢去健身房經營自己的身體?而最後,這些能與不能、有與沒有的差別如何透過交友軟體上呈現的單一身體意象使得某些人被排除了?

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元的(而且是原本就存在的)身體被呈現、被看到且被慾望。這些相對邊緣的慾望,如果更仔細地觀察男同志社群裡的生態,會發現他們一直都在:「熊族」認同(體型偏肉的男同志)、到現在還可以看得到的扮裝文化等等(儘管他們目前各自的運作和被接受的程度也可能有侷限),都是可以多加探索的案例。身體意象的「民主化」還有待努力。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馮玉兒,〈男同志愛戀健美體魄與健身文化之初探〉,《休閒與社會研究》,2011
  • 林冠廷,《論男同志手機交友 app 的機會與限制》,政大社會系碩論,2019
  • 邱建章,《來去加州:休閒健身運動與生活風格之文化研究》,台師大體育系碩論,2003
  • 劉光益,《男同志身體意象與心理健康相關性之研究》,台師大社教系碩論,2017

本文經辣台妹聊性別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