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下廚30年的經濟學家林向愷:熟男退休後,要忘掉自己過去的身份

下廚30年的經濟學家林向愷:熟男退休後,要忘掉自己過去的身份
Photo Credit: 影巷26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何對烹飪這件事樂此不疲?林向愷說:「對我來講,這就是一種休閒活動,就跟有人喜歡運動、打坐一樣。」有時趕論文、想公事想累了,「如果沒有一個興趣讓你轉換一下心情,會很容易累,至於菜做得好不好反而是其次,那些張羅準備的過程,就很有意思。」

文:蔣德誼|攝影:影巷26號|內文圖片提供:時報出版

編按:一起下廚、吃飯,即是夫妻最好的相處之道?曾任台大經濟系教授、悠遊卡公司董事長的林向愷,在工作忙碌之餘,堅持只要有空就要一起在家準備晚餐;退休之後,他更搬到宜蘭鄉間,過著愜意的「宅男」生活。退休告別職場的熟男該如何自處?林向愷的建議是:「不要老是以為自己還在公司!第一件該做的事就是把心態歸零,享受此刻的生活就好。」

相隔10年,近來重新整理出版自己多年廚藝心得的林向愷,在朋友圈中是出了名的美食家和專業「煮夫」。和太太結婚數十年,他都負責擔任家裡的大廚,理由很簡單:「我喜歡做菜,而且做菜速度比較快。」——非常符合經濟效益的選擇。

做菜當休閒,30年廚藝心得都在筆記裡

一進廚房就是30年的林向愷,最初走進廚房的動機,其實是因為在留學美國時,想念家鄉菜的生活經驗。

「很多留學生都是出國後才學會做菜。除了外食花費太貴,吃多了西餐,也總是特別懷念中菜的味道。那時畢業的學長姊都會『交接』給學弟妹自己多年累積的食譜,我也就拿到了一本。」林向愷說。

最初他先照表操課,有時也打電話或寫信回家向媽媽討教。「我自己的經驗是,要做到每次出來的味道穩定不會變化,這道菜才真的算是學會了。所以確實記錄烹調過程就非常重要。」長久下來,林向愷也累積了屬於自己的「廚房筆記」。

2020-04-30-1588236426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提供
林向愷下廚多年,這本廚房筆記堪稱多年心得累積而成的寶典。

這本筆記也意外造福了林向愷身邊不少朋友,他在高雄市擔任財政局長期間,看到辦公室裡的女同事經常煩惱要做什麼菜,他就把食譜打成電子檔放上網路分享(此網站至今仍健在,大量食譜檔案就放在經濟學教材和作業下方),還有議員在質詢空檔來跟他討教。

為何對烹飪這件事樂此不疲?林向愷說:「對我來講,這就是一種休閒活動,就跟有人喜歡運動、打坐一樣。」有時趕論文、想公事想累了,「如果沒有一個興趣讓你轉換一下心情,會很容易累,至於菜做得好不好反而是其次,那些張羅準備的過程,就很有意思。」

林向愷回憶起留學時,有次假日想在家裡做餃子,準備好餡料之後,才發現沒有餃子皮。他只好拿麵粉自己和水擀皮,家裡卻也沒有擀麵棍。最後他靈機一動,到院子裡拿掃把在瓦斯爐上燒,折騰半天,總算弄出一截木棍,「幸好最後成果還蠻不錯的。」林向愷笑說。

一起做菜、吃飯,就是最好的日常

做為一個經濟學家,在林向愷多年的廚房經驗中,是否領略了些獨特秘訣?「平時煮飯講求的就是效率,很多人習慣先想『要煮什麼菜』再照單採買,當然久了會想不出來。我通常都是去市場看什麼菜新鮮、當季就買,再看這些食材如何搭配就好。」

採購食材時,林向愷不愛去超市,他喜歡在傳統市場和店家聊天,除了可以獲得不少好貨哪裡買的情報,還能順便觀察「經濟指標」。近來疫情壟罩,他說:因為大家在家開伙的機會多了,肉攤的生意反而變好,菜價漲跌則是季節性因素,和疫情沒有什麼關係。

此外,他會在固定在冰箱裡準備幾道可隨時上桌的醃滷類冷菜,以他和太太2人吃飯而言,大致會做兩菜一湯、最多三菜一湯,若能省一道菜的工夫,就能大大縮短料理時間。

和太太結婚近40年,林向愷不只負責掌廚,除非已有聚餐或應酬邀約,他都堅持要2人一起在家吃晚飯。「大概是從小在家裡,媽媽就這樣要求家人養成的習慣,大家各自在外面忙了一天,做菜、吃飯的時候,最適合聊天、分享彼此今天發生的大小事情。」

當然,即使是廚藝熟手,也會有不慎失敗的時候。「但另外一個人千萬不能嫌棄,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做菜、一起吃飯,這頓做壞了,以後還有很多頓飯。」林向愷家裡的廚房,從20多年前就裝上空調,他說,這樣進廚房才會舒適、享受,不會感覺是揮汗受罪。

退休熟男要告別職場身分,才不會討人厭

除了維持30年的下廚習慣,林向愷也是一位重度古典樂愛好者,「因為大學時,看到買音響、唱片的人覺得很羨慕,後來也慢慢聽出興趣。」他的收藏數量超過3萬張。「有一次我朋友說,他在我家的某張CD裡面夾了一張紙條,找到這個紙條他有賞。」結果他過了2、3年才找到。

林向愷的休閒嗜好還不僅止於此:年輕時,他和太太跑遍台灣各個海域,玩當時在台灣還沒有流行的風浪板;他也從自家屋頂的小花園,到退休後搬到宜蘭礁溪,闢了一塊上百坪的庭園種花種菜;多年來他從抽菸斗、蒐集菸斗,到現在開始嘗試自己動手雕刻自製,從不愁生活沒樂子。

2020-04-30-1588236498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提供
多年來喜歡抽菸斗的林向愷,退休後也開始試著自己動手做。

退休之後,林向愷笑說,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變多了,「一天可以花好幾個小時看小說,不過想做的事情也很多,整理院子、下廚,一下子時間就過了。」

林向愷的退休生活看似愜意,其實他也曾經歷一段不習慣沒有「title」的尷尬階段。「男生在退休前通常在職場已經有一定的成就,退休之後,常常忘不了自己過去的那個身分,就會惹人討厭。我20年前離開高雄市財政局的時候,就被太太虧說只剩一張嘴,就會使喚指揮人而已。」

「培養興趣是最重要的。退休前就有的興趣,可以更深入;一直想嘗試但沒做的,退休之後再培養也還來得及,任何小事都沒關係,只要你能投入其中,找到快樂就可以了。」林向愷說。

經濟學對人生的影響:先想最壞的結果,能接受一切就都OK

退休後不只是隨興趣過日子,林向愷在心情上也有不小改變。「最大的感覺就是,對很多事情就慢慢放鬆、丟掉了。以前我在職場上是要求很高標準的人,現在慢慢比較會體諒、會從對方的立場想事情。」

念了一輩子經濟學,林向愷說,經濟學影響他最深的人生觀是:「做選擇時,先從最壞的結果設想,如果這個結果你可以接受,那就OK;很多人做決定的時候心裡是想著要得到最好的那個結果,那當然就容易失望。」

他曾為日本作家三浦朱門的著作《不老的精神》寫推薦序,裡面講到一個故事:作者80多歲的老媽媽,整天嚷著了無生趣、想一死了之。作者一時不耐煩索性回答:「那不如就今天死吧!」媽媽卻回他:「那可不行,今天媳婦買了新鮮的羊栖菜,吃完再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