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壓氧治療」與運動傷害:提高血液含氧量如何幫助身體修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高壓氧治療的原理並不複雜,它是一個可以讓人平躺的艙。在密閉的艙裡面把氣壓從平常的一大氣壓,增加到最多三大氣壓,並且讓躺在裡面的人吸入高濃度氧氣,來達到治療效果。
台灣曾有一位頂尖選手,竟然在奧運前一個月意外骨折,我任職的運動醫學團隊即時透過手術、頂尖運動醫學設備的輔助,以及教練準確的訓練策略調整,最終打破所有人的眼鏡,讓選手在一個月內站上比賽會場。其中一項幫助復原的設備,便是「高壓氧治療」。(註:顧及現役選手隱私,傷病細節不詳細敘述)
什麼是高壓氧治療?
高壓氧治療的原理並不複雜,它是一個可以讓人平躺的艙,大小從可以躺一個人到數個人的都有。在密閉的艙裡面把氣壓從平常的一大氣壓,增加到最多三大氣壓,並且讓躺在裡面的人吸入高濃度氧氣,來達到治療效果。一般來說,不會使用到超過三大氣壓以及100%純氧的搭配,否則會提高氧中毒的機率。

為什麼高壓氧可以治療潛水伕病呢?潛水伕病簡短的說,是人體外部環境壓力(氣壓、水壓)快速下降產生的問題。一般來說,人體內的壓力會配合外在壓力有相應的調整,但如果壓力變化太快,身體調整不及,血液裡溶解的氣體,就會因為壓力變低而變成一顆顆的小氣泡,阻塞血液循環造成各種症狀,就成了潛水伕病。
高壓氧治療的壓力,可以讓身體裡的壓力提高,讓氣泡重新溶回血液。提高壓力的同時吸入高濃度氧氣,可以增加血液攜帶的氧氣量。血液攜氧量變多,可以治療全身性缺氧的問題,例如一氧化碳中毒;以及局部缺氧的問題,例如糖尿病引起的末梢組織壞死、腦中風。不僅如此,增加的氧氣有助身體修復,加速傷害癒合,因此能應用在運動傷害。
高壓氧幫助身體組織修復的原理
人體受傷後復原的過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發炎期、增生期,和重塑期。
一開始的發炎期經常有紅腫與發熱的症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發炎之後會開始增長細胞、修補傷口,進入增生期。受傷部位的細胞、組織增生後會進入重塑期,讓傷口恢復得比較平整漂亮。
在復原的過程中,透過高壓氧來提高血液中含氧量,可以在發炎期能增強患部抗菌能力,減少感染的機率。適當調控下也能緩解水腫,減少疼痛。在增生期,可以幫助「纖維連接蛋白、蛋白聚糖」這些有助人體修復的成分合成,也能促進血管、骨骼新生,縮短復原時間。

目前有許多研究認為,高壓氧對於運動傷害的復原是有幫助的,例如延遲性肌肉酸痛(DOMS)、肌肉拉傷、肌腱病變、扭傷和韌帶撕裂傷、骨折等等。
但是目前的研究證據認為,高壓氧治療對於肌腱與韌帶的幫助效果大於肌肉、骨骼。我認為高壓氧對於慢性肌腱炎(例如網球肘)、肌腱撕裂傷(例如阿基里斯腱斷裂)、韌帶撕裂傷手術(例如十字韌帶手術)的恢復是有幫助的。
高壓氧治療的禁忌症與注意事項
主要的風險在於「氣壓造成的傷害」和「氧中毒」兩種。氣壓改變造成的傷害,會發生在身體有氣體存在的地方,例如耳朵、肺部、腸胃等等。而氧中毒則會影響到中樞神經、肺部和眼睛。這兩者可以透過有執照、有經驗的專業操作人員,以及良好的設備來降低風險。
一般人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感冒、鼻子過敏、慢性鼻竇炎等問題,會容易在高壓氧治療過程中有耳壓不平衡的不舒服。如果有慢性肺部疾病、癲癇,視神經炎、未經控制的高血壓與心臟病的患者,也應該有醫師特別評估。另外不建議有幽閉恐懼症患者、嬰幼兒、孕婦使用高壓氧治療。
我認為它是震波治療、PRP增生療法之外的另一個選項。但如同所有的治療,都要讓醫生先仔細檢查、診斷、評估後才能執行。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運動健身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0-06-06 五步驟教你正確「硬舉」姿勢,有效鍛鍊背部肌肉
- 2020-05-30 《從呼吸開始的瑜伽療癒》:練習時不要每次都想「超越極限」
- 2020-05-23 談「高壓氧治療」與運動傷害:提高血液含氧量如何幫助身體修復?
- 2020-05-16 擔心疫情減少外出,無需器材也能在家做「腹部緊實訓練」
- 2020-05-09 何謂C、I、D型體態?健身教練教你讀懂「身體組成分析」報告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