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女神自助餐》作者劉芷妤(下):長久以來「女漢子」的自我標榜,居然帶著厭女情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劉芷妤明白,必須把它推出來,才能重新開始,心理創傷不可能永遠逃避,一如〈女神自助餐〉角色梅杜莎的嘴破,那是藏在嘴裡、別人無從看見的傷口的隱喻,劉芷妤意圖寫下身為女性無法輕易說出的痛苦,並且全面地整合女性日常的各種經驗,尤其是面臨性騷擾、性暴力的威脅。
劉芷妤語音清朗地講道:「我不想要寫出自己做不到的事,創作這件事就變得困難。但總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吧,所以決心寫完《女神自助餐》,像是在復健,設法把運轉不靈、喪失機能的部位活動起來。雖然沒有理想中的好,但耗下去,真的會什麼都沒辦法寫了。」劉芷妤明白,必須把它推出來,才能重新開始,心理創傷不可能永遠逃避,一如〈女神自助餐〉角色梅杜莎的嘴破,那是藏在嘴裡、別人無從看見的傷口的隱喻,劉芷妤意圖寫下身為女性無法輕易說出的痛苦,並且全面地整合女性日常的各種經驗,尤其是面臨性騷擾、性暴力的威脅。
在神話,梅杜莎是雅典娜的女祭司,當她被海神波賽頓強暴,雅典娜並不怪罪海神,反而是認為梅杜莎玷污神殿,將之逐出。因為好奇梅杜莎是怎麼變成後來的蛇髮妖女,她跟雅典娜的關係又是怎麼樣,所以劉芷妤想要用現代社會的職場女性關係,再度詮釋,並探討各種性的傷害如何毀壞人心。但劉芷妤強調:「我就只是提出深受其擾的問題,無能有答案。我也一樣,還在摸索的路上,根本沒有結論。」
《女神自助餐》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核心,即是對厭女情結的警省。劉芷妤素以精靈自介,「天使是優雅、柔美的女性形象,但我很久以前就喜歡中性化,再加上惡作劇精靈徘徊在正邪間的複雜樣態,更為吸引我。另外,我會開黃腔、講髒話、跟男性朋友變成哥們,就是想要避免女性化,不要成為男性口中又愛哭又囉唆的麻煩。所以,我變成一名女漢子。」
劉芷妤指出有不少女性,包含藝人明星在內,都很喜歡強調自己的個性像男性,換言之就是做事爽快、不拖泥帶水、情緒化等等的,而且社會風氣似乎也一直在鼓勵此類面向。這一方面無疑貶抑了女性的情感豐富特質,另一方面劉芷妤也不得不明瞭到女漢子的標籤底下,其實可能是想要藉由「像男性」得到更高的社會評價。劉芷妤會有如此反省,源自於她選中蝴蝶結樣式的婚戒,結果同樣是以作為女漢子自豪的某友人,當下的反應就是女漢子怎麼會喜歡蝴蝶結?
「我心裡忽然就毛起來了,為什麼我不能喜歡蝴蝶結?喜歡女性化的事物,為什麼是錯的?」劉芷妤領會到,女漢子其實是被性別觀念所綑綁了的觀念,裡面潛伏著要像是男人才是對的、才是好的價值判準,「我想要拉抬自己在朋友眼中的身價,表明自己跟其他女生不一樣,所以想要變成女漢子,而這不就是一種框架,想要符合社會主流的意圖?原來我也是一名厭女者啊,它是那麼隱微地躲在深沉的意識底下,讓人無知無覺。」
劉芷妤震驚於多年來習以為常的女漢子姿態,竟是對自身性別的全盤否定,她流露出難受的表情:「長久以來的自我標榜,居然帶著厭女的情結,而且它埋得非常深,可能處理不掉。《女神自助餐》是我透過寫作拷問自己,察覺厭女的觀念如何紮根在我的心靈的過程。我唯一能做的,不過是將矛頭對準自己。我想要挑乾淨自己內在裡的那些刺,清除那些對女性特質的嫌惡、怨恨。」
「但我又很怕聽太多別人分享的黑暗境遇。我的杏仁核應該算是巨大吧,容易產生共感。但這會讓我非常痛苦,共感是很傷身的能力啊。畢竟,我對多數的不公不義,都無能為力,這種無能為力只會讓我更痛苦。而即使我寫出了這本書,也並非想要成為女性的代言人,或能夠給出建議的性別專家。」說到最後,劉芷妤的話語隱然地有清澈之感:「因此,這是一本不那麼標準#metoo的小說,我是想要找出隱含在社會文化裡頭套緊女性的頸圈。無論頸圈被做得多好看,本質上都是要束縛女性。但我不是只想要控訴,我更想做的,是要坦承:我對我自己和周遭的女性都不公平。」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