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我們為什麼需要劇場(下):藝術救國

雜談│我們為什麼需要劇場(下):藝術救國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藝術它具有思考性,而這種思考是能夠開啟社會的討論,只要能展開討論就能找出更好的生活方法與思考方式,潛移默化之下,社會就會被改變,就能慢慢地拯救國家。

文:歐摩

在上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了劇場的公共性,因為這個公共性讓社會上所多聲音可以被聽見,甚至展開更多面向的討論。同時,因為劇場這個特殊的媒介,也可以讓這個討論不僅限於理論上討論,而是透過演出、演示的方式,展現出更多不同立場的人的生活,更能讓人具有同理心的思考彼此的不同,以及遇到的困境。

那接下來出了「公共性」之外,讓我們來聊聊劇場的另一個重要特性,那就是「劇場是生活的緊急出口」。「 劇場是生活的緊急出口」的這件事情很難用數值或是理性去思考,因為「幸福」、「安心」、「快樂」、「平靜」這一類型的心靈感受很難被表達出來,可是它卻影響了人類絕大多數的行動。而所有公共領域上,其實少有希望人們展現出這類的情緒的空間。而劇場裡頭,時常有工作坊、講座、演出,多半是希望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展現了這一空間的特殊性。

疫情衝擊 九天攜手董事長樂團推線上劇場(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古希臘人的必修課「音樂」與「體育」

在古希臘,古希臘人認為人必須「身」「心」合一,這樣才能被稱作是「人」,所以,所有公民都必須學會兩個項目─分別是音樂與體育,這樣才是一個希臘公民。「身體」方面很好理解,那就是運動。從古希臘的雕像可以得知,古希臘人追求肌肉優美的線條,也因為對於運動的愛好,也產生了跨國的運動會,也就是「奧運」的由來。

「音樂」的話也可以解釋成「戲劇」,不過要從各方面來解釋的話,可以理解成「藝術」;包含了:雕塑、建築、音樂、文學、舞蹈、戲劇、電影。總之,作為一個希臘公民,必須具有藝術賞析的能力。

可是學校的體育課與美術課往往都被主要科目給借去考試,我們無法從小就擁有賞析藝術的心,沒辦法賞析自然就缺少開放性,漸漸的整個社會就會偏向唯物與唯利主義。當我們從小就用分數決定一個人的價值,長大後的興趣與工作自然就會以「收入高低」作為衡量標準,所多有意義的行為與職業在無形之中就會被社會漠視,自然社會上的許多聲音就不能被聽見。

懂得賞析藝術可以讓人知道,觀看事物的角度不只一種,因此解答也不會像教科書一樣只有一種。擁有開放性能讓人學會如果尊重不同聲音,透過藝術的交流能讓心靈平靜與平衡。也因為如此,在古希臘中你若是「身體」與「心靈」這兩個項目少掉其中一個的話,那你就不算是個完整的人。

補圖501
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我們都吃不飽了,還需要藝術嗎?

日本劇作家平田織佐曾寫過一本書《藝術立國論》,裡面有個橋段跟大家分享。

他在課堂上問學生,如果你在議會的質詢台上,前方的議員問你「你說劇場擁有公共性,那為什麼我們不要把錢拿去蓋鐵路或是機場,把錢用在這些更有公共性的建設上,反而要拿來蓋劇場呢?」或是「藝術太前衛了,就是屬於菁英階級的活動,一般大眾沒辦法懂,這樣還需要蓋劇場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一時之間不曉得該如何回答。

學生不斷反駁道「人類不只是為了麵包而活!」或是「藝術雖然很少人懂,但希望總有一天大多數人都能理解。」,甚至有學生說「對,藝術就是屬菁英活動,所以希望所有人都能成為菁英。」

這些回答都讓平田織佐感到驚訝,因為這樣子的回答就像是在說「藝術的確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或是「藝術比起經濟發展並沒有這麼的急迫」,因此,平田織佐就說了一個舉例,並且反問大家「心靈的健康該如何醫治?」

5406261_R
Photo Credit: 書林出版

心靈的健康該如何醫治

平田織佐說,每一天都有因車禍而死亡的人,也有因為鐵道意外而過世的人,但是政府並沒有因此就停止興建馬路與鐵道。反而撥出了更多預算在編列交通警察、加強宣導、增設紅綠等預防措施上面。

然而,每年都有大量的國民自殺,或是擁有憂鬱情緒,甚至青少年的犯罪率不停升高,對此政府竟然毫無作為。我們常常在提倡「心的教育」,但所謂的「心的教育」到底該如何執行,卻沒有人明確的說明過。

人的心靈生病了,這件事情該如何醫治呢?藝術能夠做到這一點!

藝術可以在社會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就在這裡,「生命的珍貴」這個觀念不是從教科書就能傳遞的,從古至今都是透過藝術與宗教來解決人類精神上產生的問題。在現代化的社會裡,人類往往會迷失在過多的資訊中,與他者的生命連結感正逐漸從我們的現實感覺中脫離,這種沒有歸屬感的情緒,會影響的心靈的健康。藝術雖然不能在物質上提供改善,但是能從心靈層面給予力量。

有一句話說:「藝術家的工作是在沒有太陽的時候創造出陽光。」

藝術的幸福感

在戰後,許多人會因為家裡買了電冰箱、電視機而感到幸福,可現代人已經很難因為買了一支新手機而感到幸福了。就算能獲得幸福感也是短暫的,因為你知道永遠會有下一隻手機,有更新的產品,反而會因為這種不斷被更新,不斷淘汰的模式感到焦慮。

可是我們時常會因為看到了某一部電影,被裡頭其中一個橋段而感動到,那個瞬間會在我們的心中存留很久,甚至為此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我們會因為某一幅畫作、某一首詩句、某一首歌或是某一棟建築而感到震撼或是有所觸動,那一種幸福感是長久的,是能夠治癒人心的。因此藝術並非是菁英文化、也不是可以被麵包所取代的,藝術是「攸關生死」的!

42公尺草悟道上河圖  插畫形塑百年城市風華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藝術如何救國

王小棣導演曾經說過「電視劇可以救國」,我們以《波麗士大人》這個作品來討論救國這件事情。在《波麗士大人》這個作品播出後,台灣人民對於警察的觀感大幅提升,警校的報考人數也是之前的好幾倍,可以說這個作品大大提升了人民對警察的好感度與尊敬度,所以藝術在很大層面上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