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越是了解日本美術,就越能真確地感受何謂美學,進而影響你個人眼中的世界、如何參與現實生活、與他人產生互動,最後更會擴及至一切的思想、看法和感受。你一定會發現,過去那些日常生活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其實全都源自於漫畫、動畫、遊戲、流行文化等日式藝術感受,正是現代人所追求的普世價值。
文:秋元雄史
大家是否聽過「日本主義」(Japonisme)呢?
一八五五年,第一屆巴黎世界博覽會(Paris Exposition)上,展出了以浮世繪為首的眾多日本美術作品,在全歐洲掀起一股日本熱,並對莫內(Oscar-Claude Monet)和梵谷(Vincent van Gogh)等印象派(Impressionnisme)創作者帶來極大的影響,更在這之後,形成西洋美術史上的眾多革命之一。
日本主義不光是盛行於十九世紀,直到現代,國外仍相繼舉辦各種大型日本美術展。例如,二○一八~二○一九年之間,法國巴黎便舉辦了一場名為「日本主義二○一八:交響之魂」的系列活動(以下簡稱「日本主義二○一八」)。
「日本主義二○一八」介紹了各種,曾為十九世紀後半西洋美術帶來重大影響的複合型日本文化藝術活動。不光是浮世繪等日本美術,還包括了歌舞伎、能劇與狂言等傳統戲劇、動畫與漫畫等現代文化,以及飲食、祭典、禪道、武道、茶道、花道(華道)等多元且豐富的日本面貌。
我本身也以策展人的身分,於這場活動中介紹了重新定義「書法」概念,作品堪稱前衛藝術的書法家井上有一(一九一六~一九八五年)。
與西洋美術角度相當的高度評論
在「日本主義二○一八」中的各項展出中,特別引起大眾關注的是「以若冲《動植綵繪》為中心」的展覽,這是伊藤若冲的作品首次在歐洲被大規模地介紹。
若冲的花鳥圖以細膩的筆觸和豐富色彩描繪而成,開展不久後便引起熱烈討論。短短一個月的展期,就創下了約七萬五千人的參觀人數;甚至在展期的最後一天,現場仍大排長龍,可說是盛況空前。
就連法國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報》(Le Monde)也評論:「淬鍊的細膩筆觸、協調的配色、優雅的構圖。」針對若冲的用筆、色彩、結構,這三種繪畫製作上最重要的要素,給予極高的讚賞。另外,法國最具規模的媒體情報誌《電視全覽》(Telerama),則誇讚其作品「令人回味無窮」。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媒體對於若冲作品的評價角度,都與西洋美術相當,而非僅止於「充滿異國風情」上頭。
不光是伊藤若冲,同時期於巴黎市立賽努奇亞洲博物館(Musee Cernuschi)舉辦的「京都之寶 琳派三百年的創造」展覽,便集結了俵屋宗達(一五七○~一六四三年)、本阿彌光悅(一五五八~一六三七年)、尾形光琳等,稱為「琳派」的系列作品,該展出也獲得了絕大迴響。
當時我也曾親自前往「日本主義二○一八」的活動會場好幾次,看到人們在各種展覽會前排隊等待入場的情景,不得不讓我再次意識到法國人對日本美術的高度興趣。
這股日本熱潮不光是在法國延燒。在二○一七~二○一八年期間,以文藝復興發源地而聞名的義大利佛羅倫斯,便在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舉辦「花鳥風月 屏風與隔扇上的日本自然」展覽,展出室町、桃山、江戶時代的山水畫屏風和花鳥畫屏風,充分呈現了日本的自然景觀,十分受到喜愛。
此外,位於俄羅斯莫斯科的國立普希金博物館(Pushkin Museum),也舉辦了「江戶繪畫名品展」,介紹了以尾形光琳《風神雷神圖屏風》、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為首,包括圓山應舉、渡邊華山(一七九三~一八四一年)等人的名作,共計約一百三十件的屏風、版畫、繪卷、軸等作品,締造了兩個月內參觀人次總計超過十二萬人的佳績。
喬.普賴斯、彼得.杜拉克……都深愛日本美術
另一方面,也有外國的知識分子持續發掘日本之美。例如,美國知名的收藏家喬.普賴斯(Joe D. Price),自從接觸了伊藤若冲的《葡萄圖》之後,就深深迷戀上江戶美術的魅力。他甚至還把若冲的《鳥獸花木圖屏風》掃描成電子檔案,並經特術印刷,將之複製在自家浴室牆壁上,可見其熱情程度。
而全世界對於日本之美的關注,不光只來自美術界。以「現代管理學之父」的稱號聞名於世的奧地利經營學家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也是迷戀日本美術的知名人物之一。比起華麗且個性獨特的江戶美術,他更驚豔於室町之後的山水畫。杜拉克即便也有江戶時代的收藏品,但室町之後流行的文人畫(由非專業畫家的知識分子繪製的水墨畫),仍占了他的收藏品的三分之一。
綜合以上所述,早從十九世紀中期起,日本美術在國際上的評價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並不是到了現代才突然急劇上升。
那麼,日本美術到底是什麼?
至於日本國內,近年來也經常聽到「日本美術風潮」(Japanese Art Boom)這種說法。二○一六年,位於上野公園內的東京都美術館舉辦了「誕生三百年紀念若冲展」,短短一個月便吸引了四百四十萬六千名的參觀人潮,幾乎可說是新的社會現象。各類特別企畫展的繁榮景象,便是人們對日本美術深感興趣且樂此不疲的最佳證明。
或許我們可以把日本國內的日本美術風潮,稱之為「江戶時代的美術風潮」,其獨特的個性和豐富的色彩,是容易被大眾理解且喜愛的重要原因。
話雖如此,當有人詢問:「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日本美術?」又有多少人能夠清楚且簡潔地回答呢?今後全球化的腳步將會越來越快,在這樣的趨勢潮流中,我們需要的不光只是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了解自身國家的文化,並達到侃侃而談的程度。否則,儘管你擁有清晰的個人價值觀,但如果對自己的文化背景過於生疏,就可能在全球化的競爭過程中迷失自我。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