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被大環境耗損殆盡的身體:雲門舞集之外,台灣舞者的職涯困境

被大環境耗損殆盡的身體:雲門舞集之外,台灣舞者的職涯困境
Photo Credit: 雲門舞集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也許,現今國人的藝術因子能夠提高一些,台灣的藝文環境也不會是現在的樣子。當然,退一步思考,現在與30年前的台灣藝文環境有很大的不同,然筆者仍希望有朝一日,國內舞者能在自己的土地發展,而父母不再為想跳舞的孩子擔憂未來出路與生計。

文:蔡淳宇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以單純卻認真的語調向你說:「我長大以後要當職業舞者!」你的腦中也許會浮現以下兩種念頭,一是:「別傻了!跳舞能當飯吃?」;另一種則是開始替他存錢,以便未來送他出國習舞。台灣不是有名揚國際的雲門舞集?國家級劇院不是越蓋越多?為何我們會產生這種想法?

雲門十三聲巡演法國 以舞蹈帶領觀眾到台北
Photo Credit: 雲門舞集提供

出走為必然?留台工作機會少且不穩定

在台灣,大學生於就學期間出國交換、或在畢業後出國進修的情形逐漸普及。而在舞蹈系所,出國當交換學生、甚至考取國外舞團資格更是常見。以北藝大舞蹈系為例,畢業於該系的許同學提及,過去該班就有六至七位同學於畢業前後出國考舞團,而這還不包含就學期間即「跳槽」出國的舞者。

事實上,相對幾十年前的台灣,當今的舞蹈資源已豐富許多,不僅舞團數量、種類漸增,政府的補助項目與企業贊助也成為推廣相關活動的重要助力。更重要的是,隨著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漸穩定,台灣人對於藝術的關注度還是有提升的。然而,為何台灣舞蹈人才外流的問題似乎沒有減緩的跡象?

現為北藝大舞蹈系及多所高中舞蹈班的教師林立川認為,國內舞蹈系所畢業生數量遠多於國內市場所需,因此職業舞者的工作機會相對稀少。以一個班級30位學生為基準,能待在台灣當職業舞者的大約只有三至四位,機率約0.1。

對於國內舞蹈市場小,許同學也表示,國內職業舞團較知名的大概就屬雲門舞集,其他舞團大多以接案為主,因此舞者工作、薪水並不穩定,必須要到處兼職才能過活。她也提及國內外舞團演出的數量差異,過去她曾為美國哥倫比亞古典芭蕾舞團的實習舞者,一個月至少有一場表演,但是在台灣,一個舞團平均半年有一場演出已經不錯了。

雲門舞集合作陶身体劇場  交換編舞亮新作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中)、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右)與陶身体劇場藝術總監陶冶(左)

舞者職涯短 缺乏訓練機構成主因

除職業舞者工作不穩定之外,另一個困境是,留在台灣的舞蹈系畢業生,舞蹈職涯並不長久。據104人力銀行的資料統計,北藝大舞蹈系學生於畢業後第一年,從事舞蹈相關行業約佔40%,到了第二年剩下約30%,而畢業第5年之後只剩5.3%。林立川認為,關鍵在於舞者們畢業後找不到地方能接受合適的訓練。

簡單來說,舞者是一份用身體工作的職業,若缺乏高質量且不間斷的訓練,肢體的運用能力將快速下降。舞者在學期間可受學校紮實而嚴謹的課程訓練,但畢業後,因缺少培訓使身體能力退化,而這通常產生兩種結果:受傷、或是被取代。當舞者們花費十多年的時間將自己的身體打造成最佳狀態,卻因為大環境而逐漸被耗損,這是非常可惜的。

雲門鄭宗龍舞作十三聲 登巴黎國立夏佑劇院
Photo Credit: 雲門舞集提供

困境背後 是我們與藝術的距離

了解在台舞者面臨的各種困境後,筆者認為癥結點仍在於:整體國人對於藝術領域的關注度不高,導致台灣的藝術市場相對小。首先,儘管國內舞蹈表演團體非常多,但因台灣藝術市場不大,所以舞團演出機會自然不多,連帶收益無法增加,也因此,能養得起舞者的職業舞團很少。

再者,台灣職業舞者為何缺少訓練機構?思考此問題前,不如先想想為何歐美社會能支撐較多的職業舞團。原因很簡單,因為歐美國家的藝術市場較大,舞團有足夠資源可投入對舞者的培訓。以台灣來說,由於國人普遍對藝術的關注不高,使國內藝術市場相對小,因此舞團生存不易。當舞團要養活職業舞者都不是件易事時,怎可能再投入訓練資源?

從記憶出發創作 噤聲.近身展演交織五感
Photo Credit: 世紀當代舞團

就現實層面而言,藝術並非生活必需品,精準一點來說,藝術並非柴米油鹽醬醋茶,民眾當然要在填飽肚子後才有餘力觀望所謂的「藝術」,才有機會探詢「內心感受」,所以要發展完善的藝術產業鏈,就需建立在經濟穩定的基礎上。許同學也表示,一個國家的人民如何看待藝術,決定了藝術工作者的市場與待遇。因此,欲完善國內舞蹈環境,除現有的政府補助與配套措施外,國人對舞蹈、乃至整個藝術領域的關注勢必得提高,筆者認為,重視藝術教育也許是根本解方。

假如,我們從小被灌輸「藝術是一門專業」的觀念,並接受紮實的藝術教育,而不是將藝文課程用於學術科目教學,也許,現今國人的藝術因子能夠提高一些,台灣的藝文環境也不會是現在的樣子。當然,退一步思考,現在與30年前的台灣藝文環境有很大的不同,然筆者仍希望有朝一日,國內舞者能在自己的土地發展,而父母不再為想跳舞的孩子擔憂未來出路與生計。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