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人是人嗎?》:英格蘭人聊天氣,相當於靈長類「社交性理毛」行為

《英格蘭人是人嗎?》:英格蘭人聊天氣,相當於靈長類「社交性理毛」行為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格蘭人聊天氣其實是長久演化出來的一種符碼,幫助我們克服拘謹,以便真正聊開來。

文:凱特.福克斯

英格蘭人交談,總愛以天氣作開場白,探討英格蘭人的交談,不能免俗也要從「天氣」開始談起。既然要奉行傳統原則,我不能免俗也要和其他所有論英格蘭人特性的作家一樣,引用偉人詹森博士的名言「英格蘭人碰面時,第一句話就是天氣」,並要指出這一觀察在200年後的今天依然屢試不爽。

但大部分評論者就只點出這一事實,接下來不是未針對英格蘭人何以如此「執著」於天氣提出有力的解釋,就是曾有心這麼做,但未能如願。未能如願的原因在於前提有誤。他們想當然耳認為英格蘭人聊天氣就真的是在聊天氣,換句話說,他們認為我們聊天氣是因為我們很關注(其實是病態的關注)這一主題。然後大部分人就是努力想釐清英格蘭天氣有什麼迷人之處。

例如,美國幽默作家布萊森斷定英格蘭天氣一點也不迷人,於是推斷我們之執迷於天氣話題實在莫名其妙:「在外人眼中,英格蘭天氣最鮮明的特色就在於它沒什麼特色。在其他地方有龍捲風,有季風,有猛烈的暴風雪,有叫人抱頭逃命的雹暴,讓人強烈感受到大自然的狂暴、危險、變幻莫測。但在不列顛群島,這些現象幾乎全見不到。」

直率火爆的政論名嘴帕克斯曼平日總是蔑視愛國情操,但對於布萊森這番輕蔑的評論,他非常難得且無疑是不自覺的展現了這種精神,忿忿辯稱英格蘭天氣天生就是迷人:

布萊森未抓到重點。英格蘭人執迷於天氣話題與言談的矯揉造作無關。英格蘭天氣就像英格蘭鄉間一樣,大體上平凡無奇得很奇特。關注的重點主要在捉摸不定,而不在現象本身……英格蘭可以叫人百分之百有把握的事不多,而天氣是其一。這裡面或許不包括熱帶氣旋,但地處大海邊緣和大陸邊緣的生活,意味著絕對無法百分之百肯定會碰上什麼樣的天氣。

研究結果告訴我,布萊森和帕克斯曼兩人都未抓到要點,未領會到我們聊天氣其實不是真的關心天氣。英格蘭人聊天氣其實是長久演化出來的一種符碼,幫助我們克服拘謹,以便真正聊開來。例如每個人都知道,「今天天氣真好,對不對?」「哇,不冷嗎?」「還在下雨,是嗎?」以及其他大同小異的說法,都不是在詢問天氣狀況,而是例行的招呼、交談的開場白或冷場的「活絡劑」。換句話說,英格蘭人聊天氣是一種「理毛式的言談」,相當於我們靈長目近親裡所謂「社交性理毛」的行為。牠們花數個小時互相梳理毛髮,以增進彼此情感,即使毛髮毫無髒汙亦然。

英格蘭人聊天氣的規則

  • 互惠規則

帕克斯曼在國家氣象局外碰到一名「中年金髮女子」對他說:「哇!不冷嗎?」卻無法理解她此話的用意,而將這不合理的行為歸因於英格蘭人特有的一種習性:永遠對天氣感到驚奇。事實上,「哇!不冷嗎?」就和「今天天氣真好,對不對?」等所有類似說法一樣,全是代表「我想跟你講話,可以嗎?」這一英格蘭符碼,你大可只說聲「哈囉」,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

這位可憐的女子只是想和帕克斯曼先生攀談。不必然是冗長的對談,只是相互搭理,互打招呼。根據天氣話題的規則,他應該說的就只是:「嗯,沒錯,不是嗎?」或者其他同樣無意義的例行答覆,總之意在表示「是,我願意和你聊天/願意回應你」的答覆即可。帕克斯曼未回應,犯了小小的失禮,實際上傳達了很不禮貌的訊息:「我不想理你。」(但這不算嚴重失禮,因為隱私與拘謹這兩項規則凌駕社交的規則之上,和陌生人交談絕非強制規定)。

過去我們常有「你好嗎?」這另一種選擇,至少就某些社交場合而言,但這種打招呼方式,(其正確的回應是同樣看似可笑的句子「你好嗎?」)如今許多人認為這有些落伍,而不再是各地通行的標準打招呼方式。但「今天天氣很好,對不對?」這樣的問候語,也必須以同樣的思維來理解,而不能照字面意思來了解。「你好嗎?」不是真的在問對方身體好不好或生活過得好不好;「今天天氣很好,對不對?」同樣也不是在問天氣如何。

天氣式問候語以問句形式(或以詢問語氣)發出,因為需要得到回應,但重點在互動,而不在內容。任何詢問天氣的言語,都會啟動這一互動過程,而任何含糊發出的確認(乃至近乎重述的話語,例如「對,不是嗎?」)則具有回應的作用。英格蘭人聊天氣的習性,旁人聽來就像是基督教《教理問答》裡的一問一答,或者像是教堂裡神職人員與會眾的對談:「主啊,憐憫我們」,「耶穌基督啊,憐憫我們」;「很冷,對不對?」,「對,不是嗎?」等等。

雖然並非總是那麼明顯可見,但英格蘭人的天氣話題交談有一獨特的脈絡,有一鮮明無誤的節奏性模式,人類學家一聽,立即就認出它是「儀式」。這些顯然是「經編排過的」對話,根據不成文但彼此心照不宣的規則在執行。

  • 場合規則

關於天氣話題可派上用場的場合,有一主要規則。其他作家宣稱英格蘭人無時不在聊天氣,並說這是種感染全民族而無法自拔的執著或固執,但其實這觀察不夠嚴謹。事實上,在三種特定場合下要動用到天氣話題:

  1. 作為純粹的招呼語
  2. 作為熱絡氣氛,以開啟其他話題的東西
  3. 作為在其他話題談不下去而陷入尷尬冷場時,自動派上用場的「補充性」或「替代性」話題

無可否認,在這一規則下,天氣話題出現的頻率頗高,因而會予人我們除了天氣,沒談其他什麼的印象。典型的英格蘭式交談,很可能是以天氣話題的問候語作為開場白,聊一段時間後又祭出天氣話題以活絡氣氛,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天氣話題就「自動跳出」。許多外國人,乃至許多英格蘭評論家,會認為我們一定是整天都很關心天氣,也就不難想見。

在此,我並非表示我們不關心天氣本身。以天氣作為執行這些重要社交功能的符碼,並非全然是個人隨心所欲的選擇。在這點上,帕克斯曼是對的:英格蘭善變而難以捉摸的天氣,正是社交互動絕佳的輔助工具。天氣若不是這麼多變,我們大概得找別的媒介來傳遞我們的社交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