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取捨的是誰?新冠肺炎疫情與新加坡神話的破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就今年3月底,民間移工團體TWC2(Transient Workers Count 2)才投書給流媒體《海峽時報》,指出許多移工宿舍因為壅擠、清潔狀況惡劣,大大提升了新冠狀病毒肺炎爆發的風險。不到兩星期後,移工宿舍果然發生了流行感染。
近幾週,附有官方色彩的新加坡主流媒體經過不同語言,刊登了一系列有關貧富懸殊的文章。這些文章無疑是反應包括低薪移工在內的弱勢群體,在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不成比例承受的經濟衝擊、公共衛生壓力和其他挑戰。在新加坡工作和居住的低薪移工,住的不是許多遊客眼中光鮮亮麗的旅館,或整解的政府組屋,而是經常壅擠、骯髒的移工宿舍。面對現況,星國社會上下響應了需要對彼此更加「和善」、有「善意」的訴求。類似要求在當下再適當,仍然無法解釋疫情下產生的種種問題,在所謂先進的新加坡,會變得如此嚴峻。
或許,這與新加坡人向來對於被要求接受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取捨」而產生的盲點相關。在開始討論「和善」和「善意」之前,新加坡社會可以問一下自己或委託他人為做出的各種政策和法律選擇,與今天處境之間的關係。這種反思或許有助於社會改進決策程序和參與過程,找出疫情後希望達到和避免的不同的結果。至5月初,新加坡有兩萬多宗新冠狀病毒肺炎病例和十幾名死亡案例,使迫使人民行動黨政府實施「阻斷措施」(circuit breaker)封城計畫。整個事件揭發了星國高效率、高功能治國方式神話背後的限制,表明新加坡向來熟悉的菁英治理制度,還是有不少進步的空間。
城市中的隱形人
密集在移工宿舍的新冠狀病毒肺炎案例,凸顯了低薪移工對新加坡經濟和社會的關鍵。許多新加坡人引以為榮的象徵,如光鮮亮麗的高樓、整潔的街道、繁忙的港口和造船廠、甚至乾淨的廁所,其實都是移工勞力的成果。一般新加坡人卻長期無視在身邊勞動的這一群人。處處可見指移工享有第一世界國家的環境,處境比他們家鄉來得優越,即使待遇和生活條件欠佳、染病,也只能怪他們的自願選擇等言論。這些帶有歧視的觀點忽略了移工與新加坡人生活在一起,分享的醫療資源、基礎建設和生活物資,忘了只有整個社會獲得保障的情況下,才有辦法顧到每個人的人身安危。
假如新加坡經濟在疫情過後,依舊依賴移工,新加坡社會就務必比移往更加關注這群人所享有的待遇。移工必須在有關他們的議題和決策上,擁有充分的主動,以及實質、活躍參與和發聲的空間。唯有在這樣的前提下,移工和新加坡社會才可能有應當的基本保障。
新加坡人和政府也必須了解,忽視公民社會組織和獨立媒體造成的風險。移工和這些團體在近十年內,多次向官方和民眾響應移工的居住條件、工作環境、和其他權益缺乏保障等問題。就今年3月底,民間移工團體TWC2(Transient Workers Count 2)才投書給流媒體《海峽時報》,指出許多移工宿舍因為壅擠、清潔狀況惡劣,大大提升了新冠狀病毒肺炎爆發的風險。不到兩星期後,移工宿舍果然發生了流行感染。很遺憾,這些公民社會團體和獨立媒體機構,卻長期在新加坡被視為不知感恩,帶有罪惡的麻煩製造者。
國際組織一樣因為移工居住和衛生條件不佳,多次向新加坡官方提出過警告。新加坡政府的回應中,甚至承諾自己會改善情況。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下的種族主義、種族歧視、仇外心理和相關不容忍現象特報員2011年對新加坡的報告,以及2011年和2016年的聯合國人權普遍定期審議(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PR),個別都對新加坡低薪移工的生活狀況和權益提出關切。新加坡官方回應中,強調了移工滿意度調查、法律機制、和改善現況的允諾。在這些公開、對外場合,新加坡官方也很好奇地表示對非政府組織在移工議題上扮演的正面貢獻。
譬如,新加坡政府在《2016年聯合國人權普遍定期審議工作組報告》原文內稱:
調查顯示,大多數移徙工人對工作條件感到滿意並會建議家人和朋友在新加坡工作。《雇傭法令》等法律為他們提供了同當地人一樣的司法渠道。通過《外籍人力雇傭法令》和《職業介紹所法令》提供了額外的保障措施。這些法律規定,例如,雇主提供工資單,違反工人意願扣留其護照是非法的。新加坡職業介紹所可向工人收取的費用也受到限制......新加坡注意到,所有類型的外國工人住房必須遵守安全和健康規則。長期的方向是改善工人的生活條件,實現設施完善的更大的宿舍。(頁12)
根據《聯合國人權普遍定期審議2018年非政府組織共同期中報告》:「新加坡政府部分接受『改進移工狀況,使他們能夠輕易改變雇主和取得適當居住條件』的建議。」(以上重點為筆者所畫)在這方面的進展包對移工居住環境立法,以及設立移工網上舉報、反饋平台。
從現在移工遭受新冠狀病毒肺炎的感染率來看,新加坡有關當局實行地移工政策,仍然不足以處理一些最基本的衛生和福利問題。在回應國會詢問時,新加坡勞工部長坦誠,從2016年《外籍員工宿舍法》開始實施後,每年有將近有一半的宿舍經營者違反許可規定。《外籍員工宿舍法》下,負責批准和檢查工作的外籍員工宿舍總監,身份至今也仍未對外公布。這些可以避免的情況,提高了每一個居住在新加坡的人需要承受地風險,使一般民眾在疫情下的處境更加不確定。
「效率」的代價
在新冠狀病毒肺炎病例與日俱增的情形下,醫療設施和資源是否可以應付,是另外一件新加坡政府和社會需要操心的事。武漢、義大利和紐約的前例清楚顯示,醫療制度一旦無法應付,新冠狀病毒肺炎和其他病人無法接受需要的專業照顧,死亡率將會大幅度增加。
雖然新加坡擁有完善的醫療設施,但是資源有限。以每一千居民的比率來計算,新加坡與其他相等經濟條件的社會對比之下,醫生、護士、和床位數都偏低。這包括一些醫療設施被新冠狀病毒肺炎病例覆沒的國家。因為這些考量,連新加坡主流媒體都開始報導對醫療資源可能無法應付新增病例的擔憂。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0-05-19 連續12天零確診,陳時中回應WHA:台灣公衛被世界看見,不只因為武漢肺炎
- 2020-05-19 川普發信給譚德塞:30天內不改革,美國可能「永久終止」金援甚至退出WHO
- 2020-05-19 被取捨的是誰?新冠肺炎疫情與新加坡神話的破滅
- 2020-05-18 受譚德塞邀請,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將於今晚世界衛生大會致詞
- 2020-05-18 確定無緣參與WHA視訊會議,「台灣議題」將延至秋天實體會議再行討論
最新發展:
-
【東南亞週報】大馬國會解散全國大選將提前舉行|翁山蘇姬總刑期累計26年|星外長維文見譚德塞 1年前
-
新加坡移工故事展「你看見我了嗎」,用影像拉近民眾與移工的距離 1年前
-
確診數刷新單日最高紀錄,新加坡「與病毒共存」防疫政策的變與不變 2年前
-
【東南亞週報】印尼單日確診破5萬成重疫區|大馬連日新增確診破萬|星國KTV群聚感染擴大 2年前
-
新加坡疫情趨緩可望鬆綁防疫措施,將允許私人醫療業者申請引進獲WHO批准使用的疫苗 2年前
-
COVID-19死亡人數超越新加坡,台灣可參考新加坡的抗疫經驗 2年前
-
【東南亞週報】緬軍政府領袖將出席東協峰會|微軟投資大馬10億美元建數據中心|GOJEK與TOKOPEDIA合併案最快本月完成 2年前
-
【編輯精選】 武漢肺炎中的選舉、人民上街挑戰威權:回顧2020東南亞重大新聞 2年前
-
【東南亞週報】輝瑞疫苗抵新加坡亞洲第一國|泰國龍仔厝府海鮮市場爆群聚感染|柬越邊界勘定兩法律文件生效 2年前
-
新加坡放寬旅客從台灣入境限制,暫不與他國啟動「旅遊泡泡」 2年前
-
【東南亞週報】 RCEP有望於東協峰會上簽署|緬大選翁山蘇姬率全民盟取勝|星港展開「航空泡泡」 3年前
-
【東南亞週報】星國日本擬9月互設綠色通道|泰皇亮相新內閣就職禮不提改革皇室示威|越南擬向俄羅斯購買疫苗 3年前
-
【東南亞週報】印尼第二季GDP衰退20年來最大幅度|菲國醫療體系瀕臨崩潰|星國「居家通知者」須配戴電子追蹤器 3年前
-
【東南亞週報】馬國前首相納吉遭判刑12年|越南峴港爆武漢肺炎社區感染|李顯龍續任星國總理 3年前
-
【東南亞週報】星馬8月設商務旅行綠色通道|菲國會否決媒體ABS-CBN許可更新|美泰軍方簽署戰略願景聲明 3年前
-
一個都不能少,在馬來西亞「鎖國」下終於回到新加坡的洗腎病患 3年前
-
新加坡6月2日起分三階段重啟經濟,總理李顯龍盼人民習慣「新常態」 3年前
Tags: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