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以科學權威包裝的社會歧視:性愛頻率太低也跟女性主義有關?

以科學權威包裝的社會歧視:性愛頻率太低也跟女性主義有關?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然而,標題聳動的六大危機其實只是醫生個人認為「有可能」造成性行為次數下降的因素,但醫生的宣稱卻可能正當化對女性的仇視,認定當今社會女性只看男性的外表、經濟,這種價值觀也造就台灣生育率、結婚率的下降。

文:歐佩宣

日前PTT八卦板上出現一篇爆文的三立新聞轉貼文,標題名為「台灣人性愛頻率太低,專家曝殘酷真相:隱藏社會六大危機」,內文指出台灣相較其他國家的性行為相對次數少,反映出台灣潛藏的社會問題,並邀請身心科醫師黃偉俐分享可能影響性行為頻率的原因。

黃偉俐提出影響性行為頻率有六大原因,其中兩項皆與女性有關,第一項他認為「選擇不婚的女生,以及『被選擇不婚』的男性越來越多,因為女性擇偶條件越來越高,要男方長得好看、錢賺得夠,但擁有這些條件的男性並沒有這麼多。」及第六項當中他則直指「女權主義太過強烈,很多女性會認為男人錢不夠、條件也不好,成為影響結婚和生育的一大關鍵。」

此新聞被轉貼到PTT後,旋即引來眾多鄉民的大力附和,認為此新聞點出「台男悲歌」,大嘆社會深受女性主義毒害,嘲諷「女權自助餐」嘴上喊性別平權,挑選對象時又服膺於父權主義等等,亦有些鄉民則疑惑實在看不出性行為頻率與女性主義的關聯,究竟性行為頻率的高低是不是與女性主義有關?

以科學權威為包裝的社會歧視

在討論性行為頻率與女性主義的關係之前,可以先試想你是否覺得那篇新聞有說服你?抑或是直覺上感覺哪裡有點怪異,卻不知道如何辯駁?

新聞中「身心科權威醫師」的分析,在⼤眾⼼中代表的是專業權威,並且具有中立、客觀的特性,研究結果分析不可被外行人隨意質疑。

但科學真的能夠做到絕對客觀中立嗎?

在《科技渴望性別》書籍中的〈卵子與精子:科學如何建構一部以男女刻板性別角色為本的羅曼史〉章節便提及,科學研究者藉由實驗找出生物學中的客觀事實,但當研究者撰寫研究時,他的用字遣詞則可能形塑出具有性別刻板印象的知識內容,使得「客觀專業」的科學結果帶有性別偏見的色彩。

焦點再放回上述的新聞中,當新聞內文以醫學權威的身份表述性行為頻率與女性主義的關聯時,便為論述鍍上一層科學權威的保證:「連醫生都說女性主義毒害社會」。

然而,標題聳動的六大危機其實只是醫生個人認為「有可能」造成性行為次數下降的因素,但醫生的宣稱卻可能正當化對女性的仇視,認定當今社會女性只看男性的外表、經濟,這種價值觀也造就台灣生育率、結婚率的下降。

性行為頻率的多寡究竟是什麼原因在影響著?

回到核心問題,是什麼原因使人不願意發生性行為呢?

根據2018年Chapman University的心理學助理教授David Frederick的研究指出,95%的異性戀男性認為自己在性愛中能夠達到高潮,但只有65%的異性戀女性認為自己能夠達到高潮。

Frederick認為社會對表達性慾的女性的污名化,也導致女性不去探索自己的性慾、瞭解如何使自己性高潮,或向伴侶表達自己的性慾。

在異性戀的性行為中,由於女性多擔任被動角色,男性則扮演主動角色,被動角色與被污名化的女性性慾,使得女性比起男性更不知道如何表達與得到性愉悅,男性亦不知道如何使伴侶愉悅。

性,本應該是屬於兩人共構的親密行為,但由於社會正規性教育的嚴重不足,使得性的學習範本往往來自A片、H漫,認為插入才是性、潮吹才代表女性夠爽、女性的拒絕可能只是欲拒還迎、男性生殖器要夠長夠粗才能滿足另一方。

我們的社會鮮少鼓勵女性去表達對性的喜好,也鮮少鼓勵男性在性行為中要溝通與傾聽對方的感受,「只顧著自己爽」恐怕是許多異性戀女性對伴侶的感受,而許多異性戀男性會抱怨女生在床上像隻「死魚」、不喜歡進行性行為。

但本來就沒有完美的性愛,更沒有單一模板的性,只要你與伴侶都喜歡就是好的性愛,然而在這中間需要彼此足夠的溝通,以及容許我們談論性的社會氛圍。

在社會結構與科學事實中如何取得平衡

沒有所謂的男性天生就是色、女性就是比較不喜歡性的本質論說法,同樣的行為在不同性別上出現了兩極的反應,除了往天生基因的方面想,也不妨想看看是不是社會文化造就了不同群體的感受與行為。身份的不同可能造就我們有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因此我們更應該盡可能地理解對方的處境,思考不同的生命軌跡會造就出多元的思想價值體系。

我們也應當小心,當我們一味崇尚科學理性時,將使得受到社會價值觀影響的科學知識,反過來成為對於社會現象的「天性、自然證詞」,但此說詞並非為了告訴讀者不要再相信科學,而是提醒讀者,「人」所證實的「客觀事實」也會折射出幽微的社會價值觀。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郭奕均(2020)。台灣人性愛頻率太低 專家曝殘酷真相:隱藏社會六大危機。三立新聞網
  • David A. Frederick, H. Kate St. John, Justin R. Garcia & Elisabeth A. Lloyd(2018).Differences in Orgasm Frequency Among Gay, Lesbian, Bisexual, and Heterosexual Men and Women in a U.S. National Sample.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volume 47, pages273–288
  •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2004)。《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出版社。

本文經辣台妹聊性別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