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拋企業「鮭魚返鄉」撤出中國,拒絕配合的TOYOTA難道「不愛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巨大競爭對手特斯拉的先占優勢下,雖然日本政府承諾了一筆「搬家費」,豐田仍在聲明清楚指出「供應鏈龐大,不可能說換就換」,這看來再簡單不過的措辭,就是跨國企業「可以說」的秘密。
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在防疫中和首相安倍晉三互別苗頭,不管是宣布國家緊急狀態的快慢、自肅手段的強弱、解封標準等,東京都要表現的「比中央優秀」,日本人口1.25億多,破萬的感染數實在算不上是「重災國」,安倍自民黨內頭號政敵石破茂也多次跳出來公開批判,「安倍政權欠缺理解哪些人在受苦,人民為什麼憤怒,悲傷的想像力」,疫情鬧得安倍政權黨內外人人都要酸上幾句。
說穿了,「地方槓中央」是救災政治學必走的橋段,美國紐約州長古莫(Andrew Cuomo),對聯邦政府的天價救市、發現金等作為沒說過一句好話,新北市長侯友宜在現金紓困上也隔空和陳時中、蘇貞昌交鋒;2016年就曾組黨,公然挑戰安倍政權的小池,為了7月連任,跳出來「逆安倍」,實在算不上近期日本政治中什麼了不起的看點。
值得注意的,反而是4月7日日本政府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史無前例端出108.2兆日圓的緊急經濟刺激方案,紓困規模高占GDP兩成,遠超過金融海嘯的規模,同時還要撥付至少2435億日圓,協助日本企業撤出中國或移往第三地,不過時隔一個月,汽車龍頭豐田竟定調「沒有計畫改變在中國或亞洲的策略」,豐田決定死守中國,難不成被抓到把柄?
安倍要「鮭魚返鄉」,豐田為何不領情?
恰巧在豐田發出正式聲明,拒絕日本政府的前一天,社長豐田章男舉行網路記者會公布財報,上一個財務年度,豐田全球車輛銷售下跌0.2%,只賣了895.8萬輛,獲利2.44兆日圓(約6800億台幣),下跌1%,更慘的是在疫情重擊下,豐田還要再虧5000億日圓,少賣195萬台汽車。如此風雨飄搖之際,豐田為什麼還是甘願放棄印度、越南、緬甸等沃土,繼續「屈就」中國?
事實上,豐田前三大市場為美國、日本、中國,2019年在中國的新車銷售量也首次以162萬台超過日本,於1964年開放對中國汽車出口後半個世紀後,豐田在中國的市場規模,正式逆轉了日本本地。
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當時中國發改委宣布,取消新能源汽車(節能車)外資股比限制,開放新能源汽車合資股比家數,最終特斯拉成功插旗上海,福斯汽車找上國企安徽江淮汽車當合作夥伴,全力投入電動車生產,並加碼宣布2025年前,要在中國投資100億歐元研發新能源汽車。
其實40年前,豐田就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最初接觸的車商,當時也看不上中國市場而拱手讓給了福斯集團,40年後,在中國車市的二次「改革開放」中,怎麼會捨得就這麼當個老三呢?
針對豐田的「特殊」處境,社長豐田章男2019年至中國清華大學的演講中表示「過去可能的確是如此」,不過他隨即強調「我可是第一代中國部部長」,面對學生提問,豐田章男毫不掩飾的說「經營這檔事,就是老闆要衡量,設定最優先的任務......在能看見未來的地方投資,我想這樣說,你們該明白了。」

豐田自詡是最多元,最完整的電動車製造商,從油電混合(HV)、插電式油電(PHV)、純電動(EV)、氫電動車(FCV)無所不包,豐田章男進一步指出,特別是純電動車(EV)和氫電動車(FCV)兩種類型,不是把車子做來就可以上路,如果沒有基礎設施的配合,車子跑不起來,他直言「中國政府的領導方針清楚,具備堅強的意志,將會是世界上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最迅速的地方,可能是純自動車市場最先發展起來的地方。」
疫情緩和以後,跨國企業都經驗了生產鏈、消費鏈「雙斷鏈」的慘痛教訓,無不思考重新佈局增加韌性,加大力道縮短工廠到市場的距離,中國在去(2019)年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即便疫情使得企業復工、復產、接單充滿諸多不便和不確定,中國政府也破例取消公布GDP成長目標,但相應的財政措施和開放利多,依舊會折射出強大磁吸力,跨國企業或許可以針對供應鏈進行適度移轉,但把「中國」當作終端消費市場的策略布局,不會有一絲一毫鬆手。
後疫情時代,安倍眼裡中國真的「垮」了嗎?
由此可見,日本政府承諾的「搬家費」,與其說是要日企撤中,不如說是一種做給日本國民看的道德勸說,放眼全球,有多少企業能為了省下「搬家費」而拿生存開玩笑?
豐田在聲明清楚指出「供應鏈龐大,不可能說換就換」,這看來再簡單不過的措辭,就是跨國企業「可以說」的秘密,不單單解釋了垂直整合下的供貨端,還有產業聚落,絕不會跟著起鬨,一起打愛國牌打包回家。面對巨大競爭對手特斯拉的先占優勢,豐田在「消費市場」這一端也不容許再有任何閃失。
豐田的傳奇事蹟,無疑是汽車產業的聖經,從席捲全球市場的獲益層面,到重新定義駕駛體驗的價值層面,豐田的品牌故事可能說不完,創辦人豐田佐吉最初是為了減輕深夜裡母親織布的辛勞而發明了電動織布機,佐吉對兒子說「我做了一件對國家有益的事情,請你也效法」,豐田喜一郎遂將轉賣織布機的專利金砸在汽車的研發生產,豐田創業至今展現了極其精準的獲利能力,從來不需要跟銀行借一毛錢,在資本競賽爭罕見的以零負債的方式經營,現任社長還是個業餘車手,在電動車的時代提倡「fun to drive」的操駕理念。
豐田在中國的策略有著多重的政治、經濟思考,也絕對不是會「順安倍」或「逆安倍」的單選題,豐田汽車或許也是台灣另類的「國民車」,受愛戴的程度可能遠高於世界上其他鋪設「馬路」的地方,或許如此背景以及熟悉感,能讓人稍稍拉進距離,更深入咀嚼,深思豐田的「中國觀」,以及她布局下個閃耀百年背後的理路縱深。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羅元祺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