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家席地而坐的北車大廳像是奉茶的地方,我著實希望這樣的美好不要消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會在台北車站席地而坐的,不只有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其實也有許多台灣人,他們早已成了鑲嵌於台北車站的一道人文風景。
文:陳怡君(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員工)
想在一開始向讀者介紹我自己,我是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工作的員工(長工T)。多年前由同事吳庭寬發起的「北車地板行動圖書館」,書店每個禮拜日,下午一點到五點全年無休(除了過年),拖著滿滿印尼文書及越南文書到台北車站大廳擺書攤(確切地點是阿默蛋糕旁邊),讓東南亞朋友能在席地而坐的北車大廳,有個可以閱讀的小角落(最重要的是提供免費且無期限的借書服務❤️)。
於是,身為一名「台灣人」,因為我神奇的工作背景,有機會成為星期日的北車常客,觀察星期日北車的風景,也成為風景的一部份。
從武漢肺炎開始,疫情的發展難以預測,健康及安全起見,燦爛時光從二月行動書攤停擺至今,一是怕群聚的風險,二就是也等待著北車的因應。從台鐵公布台北車站公佈不提供大廳群聚的消息,就有種預感(其實不是第六感,是有跡可循),台鐵勢必會趁勢取消開放大家席地而坐的權利(說是權利不知道合不合適)。而我馬上跟同事及朋友說:「我很好奇等疫情趨緩後,台鐵會怎麼處理大廳這件事?趁機判斷他是一個怎麼樣的單位。」
台鐵台北站站長黃榮華表示:「從禁止地板席地而坐以後,那原則上我們發現,確實對整個,環境的感覺的一個清爽度會比較好,原則上目前我們台鐵是傾向將來也不開放席地而坐的一個方式,那至於要如何來作、如何來執行,那我們台鐵會再研議。」
說實在,我一點都不意外今天台鐵今日公告,臉書上的同溫層都非常生氣,但弔詭的是我一點怒氣都沒有(本人性格脾氣情緒管理超不好),因為失望及為台鐵感到惋惜(沒有遠見及品牌經營的概念)的心情大過於憤怒。並且,我更好奇那些生氣的「台灣人」背後承載的又是對台灣社會有著什麼樣的誤會與認知。
接下來,我會寫下身為星期天常客(星期天是移工最常有放假的日子,週末與週間北車的風景完全不同),對於星期天台北車站大廳的觀察。
首先,大家會認知,北車大廳都坐滿了「移工」。是,星期天有許多移工會出現在北車大廳(所以我們才去擺書吼),告訴你們一個可愛的內行觀察,尤其在月初發薪水的星期日人潮是最多的,大夥兒會到這裡匯款、相聚、購物,進行資本主義的消費行為。所以我總是可以從人潮的密集度去判斷,大家現在是手頭寬裕還是手頭緊(而我無論月初月底手頭都很緊)。
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將會發現,坐在大廳的有很多「台灣人」。在更之前,無知的我也以為北車大廳坐的都是印尼朋友,但在一次特別導覽(是的,我們書店有北車小印尼導覽,靠著導覽「東南亞朋友」的世界賺錢喔喔),帶領學生突擊印尼朋友,甚至一度亂入一群穿著團服的台灣安室奈美惠粉絲聚會,才發現大廳裡有一半都是「台灣人」。
台北車站大廳席間,團聚的除了印尼朋友之外,群聚的「台灣人」也很多,有拿著手機連線打手遊的「台灣人」、很喜歡放閃的「台灣人」情侶、穿著社團服裝的各種青年、中年、老人「台灣人」團,有空可以星期日到北車進行觀察(啊!你們看不到了)。

剛剛說的是過客,而北車有許多像我這樣的「住民」,長時間進駐在北車的人。很有秩序及風度的無家者,他們大部分聚集在台北車站的門外空間(我想這應該又是另外的台鐵課題)。我熟悉的有,我們書攤旁的阿默蛋糕店員(他們的店員都很可愛),總是會來向我們打招呼的打掃阿姨,這位阿姨是個國際化的工作者喔(他會許多國語言的問候及指引方向的單字,引導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他常會向印尼朋友學印尼文(阿姨會的印尼文比我還多)。
再告訴大家一個更內行的秘辛,北車有一個明文規定,一般人不能在大廳進行現金交易。所以,每次北車大廳的新警察,幾乎每個禮拜都會來關切我們,以為我們在賣東西(到底為何警察內部沒有流傳我們書攤我真的一萬個好奇),屢試不爽,於是我們一看到警察就會下意識說:「我們是借書,沒有賣東西。」轉頭跟同事還有印尼朋友說:「到底是要問幾遍?!!!」。
因為這個規定,北車發展出隱藏式的販售模式,為保護各個業者,我這邊不便透露,(但可以參加燦爛時光的導覽,我就會偷偷告訴)。另外一個是,不能躺著,如果你躺著,警察也會來請你坐正(這邏輯我也是不懂,是怕位置不夠嗎(笑)。
其實,我沒那麼喜歡到北車擺攤,因為非常耗體力,感覺什麼事都沒做到但回家就像電力耗盡一般(我都開玩笑北車是吸陽氣的場)。但疫情之後每次經過北車大廳,我都只能用想像力回想之前我那熟悉獨特的北車星期日風景(連警察,我都懷念起來了)。
現在的大家總是將北車與移工劃上等號(我猜想這應該也是台鐵一直懊惱的點?),但切個不同向度思考,是不是因為台灣其他的地方相對來說沒那麼友善,台北車站大廳在非自願之下,營造了相對美好的場域,讓這美好的一切發生。
我想詢問那些憤怒的朋友,是不是某層面也將台北車站直接聯想成,哦~~~東南亞朋友去的地方。那在台鐵「放棄」了他創造美好事情的大好機會後,我們其他的「台灣人」是否也準備好讓東南亞朋友進入你的地盤?
如果疫情是一門課,台鐵的思考模式是這樣,那身為「台灣人」的你又將會怎麼重新思考北車大廳呢?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