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你不可能是漢族》: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中華民族」是個黑頭套,也必須給少數民族戴上

《你不可能是漢族》: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中華民族」是個黑頭套,也必須給少數民族戴上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是究竟僅僅屬於漢人,還是也屬於其他族群的有關他們的祖先和起源的概念?這個問題本質上不是一個學術問題,而是現實生活中的用法賦予一個概念的內涵和不同的人對它的解讀。

文:吳銳

【第五章】國民黨將「中華民族」變成黑頭套

(前略)

肆、四夷各族擺脫「炎黃子孫」黑頭套的努力

中華民族是一個、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這是國民黨的定調。試看由國民黨元老戴季陶作詞、黃自譜曲的《中華民國國旗歌》: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胄,東亞稱雄。
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炎黃世胄也就是炎黃子孫的意思。青天白日滿地紅是中華民國國旗的顏色。

早在一九一七年,李大釗在《甲寅》日刊上分別發表《新中華民族主義》和《大亞細亞主義》兩文,認為今日世界之問題,不僅僅是國家之問題,而是民族之問題。而今日民族之問題,尤其不是苟活殘存之問題,而是更生再造之問題。針對日本人宣揚的以日本民族為中心的大亞細亞主義,他提出了中國人應激發出一種以各民族融合為基礎的「新中華民族主義」,向「吾新中華民族少年」 大聲疾呼,當仁不讓地承擔起「興亞」的責任。

他說:「以吾中華之大,幾於包舉亞洲之全陸,而亞洲各國之民族,尤莫不與吾中華為鼻祖。今欲以大亞細亞主義收拾亞洲之民族,舍新中華之覺醒,新中華民族主義之勃興,吾敢斷其絕無成功。」他認為「五族共和」的各個民族、文化已經逐漸趨向一致,而又隸屬於一個自由平等的共和國體之下,「凡籍隸於中華民國之人,皆為新中華民族矣。」今後國家的之政教典刑,都應當根據此旨以建立民族之精神,統一民族之思想。此之主義,即新中華民族主義。必新中華民族主義確能發揚於東亞,而後大亞細亞主義始能發揮光耀於世界。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先驅,一九四九年中共建國之後,並沒有理睬「新中華民族主義」,中華民族是一個、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國民黨的這個定調被共產黨全盤繼承。尤其是對台灣的統戰需要,「炎黃子孫」、「血濃於水」是耳熟能詳的口頭禪。八十年代,有一首很流行的歌,歌名叫「龍的傳人」。「龍的傳人」也就是炎黃子孫,也是中華民族。

一九八四年,政協六屆二次會議上,一個名叫米暫沉的回族委員寫了一個提案,不同意用「炎黃子孫」指代中華民族。他認為炎黃子孫只是漢族的祖先,少數民族各有自己神話和歷史傳說中的祖先,所以這個提法不利於民族團結。第二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就此事下發檔,寫道:「今後對此詞使用的意見是:在黨和國家機關檔及領導人的正式講話中,還是用『中華民族』代稱中國各族人民更好一些。鑒於『炎黃子孫』一詞今天在港臺同胞和海外僑胞中有積極作用,今後這個方面的個人署名文章、一般性談話以及對台宣傳中,仍可沿用。」

一九九〇年,對於這個用法在少數族中引起的不滿,當時的總書記江澤民特意說,鑒於部分少數民族對『炎黃子孫』等提法提出不同意見,「可以研究在國內用『中華民族』、『中華兒女』這樣的詞,以加強對各族人民的感召力。」到了一九九三年,當時的政協主席李瑞環提出就用「中華兒女」或者「海內外中華兒女」。

進入九十年代,一些少數族群代表繼續對「炎黃子孫」問題提出不同意見。例如八屆人大第三次會議上,貴州省台江縣的代表張明達等提出《請中央通知有關部門,不要再用「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一詞取代憲法規定的「中國各民族」的提法,以利民族團結的建議》。這個建議把這個問題提到了憲法的高度,因為憲法規定了「中國各民族」的提法。中宣部以正式檔的形式答覆了這個議案。《貴州政協報》全文刊登了中宣部的覆函,《貴州民族報》也作了相關報導。據報導,貴州各少數民族看到後受到很大鼓舞。

由於中宣部的文件對這個用法的廣泛流行毫無約束力,八屆人大第四次會議上,張明達等代表又一次鄭重提出議案「請中央行文通知全國各地的新聞出版單位和各廣播電視部門,不要再使用『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一說,以利民族團結的建議」。

到了二〇〇二年,廣電總局發出《要求切實把握好民族宗教宣傳的正確導向的通知》,其中第二條說:「宣傳中華文明史要多提『中華民族』的概念,慎用『炎黃子孫』的概念,注意表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

二〇一〇年一月,《中國民族報》發表題為「拜年活動的民族象徵意義」的文章,對教育部宣導全國學生在網路上開展「給祖國母親拜大年」的活動之內容提出不同意見。教育部的宣導中,第一拜是拜壯美河山,第二拜是拜炎黃始祖。文章認為「關於『炎黃子孫』的敘事,是漢族的祖先想像。對於漢族學生來說,祭拜炎黃或可說是天經地義,但對於少數民族學生來說,這樣的活動內容就不適宜了,因為這可能與他們的祖先想像有衝突。」

在二〇〇九年一次有關族群和邊疆問題的重要討論中,北京大學研究中國民族問題的馬戎教授提醒說:「我們在當代構建國家認同、中華民族認同的前提下,要充分考慮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歷史演變的複雜性。近些年來,炎黃文化成為中國學術研究和媒體宣傳的熱點,『炎黃子孫』在許多漢族人的觀念裡似乎已經成了『中國人』的代名詞。我們必須面對如何劃定中華民族民族認同範疇的問題,即『炎黃子孫』的稱呼是否適用於中華民族全體成員?今天我們使用『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作為『中國人』的代名詞是否合適?」更有少數族知識分子尖銳地提出,「把炎黃子孫等同於中華民族的全體,把漢族等同於中華民族。這種傾向不利於民族團結,不利於國家安全。」

二〇一二年初,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朱維群發表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對當前民族領域問題的幾點思考》,被認為是新的民族政策的一個信號。這是一篇很長的文章,其中只有一處提到「龍的傳人」和「炎黃子孫」的說法「不科學」。就這一句話,卻引來很多漢人的反對,網上可以見到很多。更重要的是,《環球時報》很快專門發表評論員單仁平的文章,題目是《民間提「炎黃子孫」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