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名「越廣福」透露身世,除了越南廣東料理還有老闆的逃難經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訪談中,講到有很多位越南外配也會來店裡,他觀察到有許多越南外配,感覺自己地位比較低,對此他有不同的看法:「一個越南人能自己來這裡,有能力立足在這裡,是件很光榮的事,不要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故事捕手:徐湘婷
下午三點,我來到「越廣福」,綠色的招牌在路上顯眼醒目,店裡窗明淨几、乾淨整潔,一進門看見老闆陳正榮,一身休閒裝扮神采奕奕的樣子,很難想像他在四年前就已退休。
這家把越南與廣東的好味道,帶到宜蘭校舍路上的越廣福,店名取於老闆陳正榮的身世。
從越南到過台灣、澳洲,再回歸台灣生根
他是一名越南華僑,父母來自於中國廣東,這家店是在他與老闆娘退休兩年後合開的,因為懷念起以前在越南的好味道,再加上他也有一手從嫂嫂跟媽媽那裏學來的好手藝,因而有了現在的越廣福。
陳正榮出生於越南,原本過著平靜的生活,然而這樣風平浪靜的日子在1975年因為南北越之間的衝突而被打破,使得當年才18歲的他,孤身前往陌生的新國家──台灣展開新的生活。
初來台灣,他當過越南餐廳的服務生,為了不荒廢課業也去南陽街補習,儘管半工半讀適應這陌生的社會非常辛苦,然而皇天終於不負苦心人,隔年他很幸運地考上了台大機械系,畢業後他在上班的公司,認識了這一生最重要的妻子,婚後他在母親的鼓勵下移民澳洲與家人團聚,並重回校園攻讀資訊工程,畢業後難敵妻子的思鄉之情,他再度回到台灣展開新生活。
除了健康美食,還有老闆特別的逃難經歷
聊天的過程中,老闆和老闆娘請我喝了一碗牛肉湯,原本就美味的湯再擠上檸檬汁提味,湯頭就越來越鮮美起來,讓我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地喝。
現在夫妻倆的日常生活就是,由妻子負責採買,兩人一起備料,把自己喜歡的味道跟上門的客人分享,他笑說:「客人吃的開心,我就開心跟滿足,在這裡除了美食還有老闆特別的逃難經歷,既精彩又驚險,常讓客人覺得不可思議!」

夫妻倆共同打拼,為新住民與台灣朋友帶來好味道
回到台灣,他最感謝他的妻子:「我覺得她很有勇氣,在我ㄧ無所有的時候嫁給我,共同努力一直到現在。」目前他們的兒女都去海外念書,我問他們會寂寞嗎?他笑著說:「少年夫妻老來伴!我們有彼此就夠了,況且有很多客人也成為朋友,日子很踏實!」陳正榮老闆笑眼瞇瞇,語氣裡是和妻子之間的情誼和珍惜,與妻子幾十年來的相依作伴,是最為珍貴和感謝的人。
訪談中,講到有很多位越南外配也會來店裡,他觀察到有許多越南外配,感覺自己地位比較低,對此他有不同的看法:「一個越南人能自己來這裡,有能力立足在這裡,是件很光榮的事,不要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他認為除了新住民的觀念要改變,台灣人也該拋棄自己對於新住民的有色眼鏡,最重要的是大家抱持的態度,唯有包容與尊重,才能接納這個越來越多元的新社會。
陳正榮老闆的人生故事非常精彩,過程中有許多困難的事,很難三言兩語道明。現在他的日子清閒且幸福,有妻子,也有持續為人們帶來好味道的越廣福陪伴著他,他也期許越南新住民和台灣人能夠改變一些觀念,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和善美好!

越廣福異國美食
- 聯絡電話:039372328
- 通訊地址:宜蘭縣宜蘭市校舍路50號
捕手介紹:徐湘婷,出身在桃園,喜歡旅行,從小就接觸多元文化,非常喜歡異國文化的差異和有趣之處,身處桃園中壢經常思考外籍勞工與社會之間或多或少的糾葛和矛盾,希望能藉由這個活動讓更多人用不同的視野來看待他們,這些與我們都居住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們,從學習中理解然後漸漸包容,這也是我想成為捕手志工的初衷。
本文獲民進黨婦女部─新島嶼故事捕手計畫授權刊登,原文請見此
延伸閱讀:
- 散居世界的海外越僑:從反共親美的「反動份子」,到越南在國際社會裡的支撐力量
- 一首唱出越南遊子的經典歌曲:《妳好越南Hello Vietnam》的今昔變化
- 新住民不孤單:找正宗越南菜或東南亞圖書嗎?四張圖帶你走遍全台新住民據點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