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那些寄生於美國高等學府的暗黑帝國,孔子學院豈是獨創?

回顧那些寄生於美國高等學府的暗黑帝國,孔子學院豈是獨創?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崛起的美國遭遇大蕭條後的主要憂慮是共產主義,不是法西斯。高牆內的學術菁英,從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到貴族式的女子文理學院,這些頂尖學院的校長、教務長、院長們,在不談政治、厭惡政治的虛偽面具下,一步一步讓他們的大學淪為納粹政權的化妝師。

文:李中志(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

前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發生了兩起廣為討論的校園道歉事件。先有中山大學校長因教授邀請爭議的統派人物演講而主動向學生道歉,後有中原大學教授因授課引發歧視中國學生的質疑而被迫向學生道歉。事件的細節外界其實不容易掌握,以此建立的批評未必公允,然而大家心知肚明,教授的教學行為顯然不是外界關心的重點,台灣學界長年面對中國的不知所措,才是道歉引發不同族群焦慮的主因。

其實自台灣與中國學界交流以來,類似的爭議與衝突不斷,從中生的權益、老師的自我檢查、到大學自我矮化出具保證書,交流的前提是保證教授不向中國留學生灌輸「不當」觀點。雖然所有的爭議都可以找到統獨的影子,但根本的問題是一個不民主且對台灣有野心的中國,它的學院被國家嚴密監控,如何與自主的台灣大學做雙向交流?台灣民主化後學院所追求的學術自由,是否反而成為自我出售的許可證,自我繳械,讓學院成為中國侵略台灣的基地?

這個問題不單出現在台灣,美國同樣面臨中國以學術交流入侵美國學院與綁架學術菁英的問題。孔子學院成了中國海外統戰的大本營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檢討裁撤的步伐緩慢,政府也畏首畏尾,不願直接涉入。放眼望去,頂尖大學的校長以成為中南海的座上賓為榮,為中國美言,以交換大批的合作計畫。連世界頂尖的哈佛大學,為了校長和習近平的會面,竟要求客座的中國異議人士取消排定的演講,經哈佛大學自己的學生刊物揭發,顏面盡失。

更糟的是美國學界的自我墮落,哈佛重量級的化學教授李柏(Charles Lieber)竟然涉嫌收賄幫中國辦事,不當參與中國的「千人計畫」,甚至有竊取機密之嫌,今(2020)年一月李柏遭到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調查。原本李柏享有哈佛最高榮譽的教授頭銜,現在已儼然是哈佛之恥,真令外界感到不可思議。其實不只哈佛,中國「千人計畫」對美國學界的滲透是全面的,不但聯邦調查局早已盯上,去(2019)年國會還舉行聽證會,調查一百多名知名學者。

這只是隨手舉例,美國學界冰山的一角。在中國崛起的陰影下,美國學界迅速崩壞,但我們或許不必太意外,若我們翻開二戰前學院的黑暗史,我們只是在重複一樣的悲劇。

AP_20030784944276
哈佛重量級的化學教授李柏|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德國的大學經過19世紀的發展,到20世紀初已成為歐洲最耀眼的學術重鎮,但在學院裡的學者們比在酒吧裡的販夫走卒還脆弱,多數人在希特勒(Adolf Hitler)上台後立刻成為啦啦隊。一聲令下,納粹學生在全國的大學同步燒書,一個晚上就燒掉兩萬多本圖書館珍藏的圖書。而那些「不夠德國」的作者,連同猶太學生與教員開始消失,不是逃出德國就是被送往集中營。剩下的學者為了生存,行納粹禮成為他們留在學院裡最優美的姿勢。

所幸納粹德國戰敗,德國學院這一段最黑暗的歷史成為全人類反省的教材,現在應該已無人不知,就算不知道細節,也不會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美化納粹德國。超過一甲子之後,美國史學家史迪芬・諾伍德(Stephen H. Norwood)在2009年出版《象牙塔裡的第三帝國》(The Third Reich in the Ivory Tower)一書,但這本書的主角不是納粹德國的大學,作者把歷史的鏡頭拉回美國,以大量的文獻,勾勒出美國各名校在上世紀30年代的掙扎與墮落。書名的副標是「美國校園的共謀與衝突」(Complicity and Conflict on American Campuses)。

上世紀的30年代,美國的外交政策徘徊在十字路口,左有共產國際的階級革命,右有法西斯國家的侵略。然而崛起的美國遭遇大蕭條後的主要憂慮是共產主義,不是法西斯。學生與學校高層面對納粹德國的態度截然不同,衝突不斷。猶太學生的示威抗議,蔚為大蕭條後美國校園前所未有的景觀,比60年代的校園抗議先行了三十幾年。衝突的一方是民眾與學生要求政府與校方制裁德國,呼籲終止踩在猶太人頭顱上的學術交流;一方是高牆內的學術菁英,從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到貴族式的女子文理學院,這些頂尖學院的校長、教務長、院長們,在不談政治、厭惡政治的虛偽面具下,一步一步讓他們的大學淪為納粹政權的化妝師。

諷刺的是,哈佛大學的座右銘是Veritas,羅馬神話代表真理與真相的女神,拉丁文Truth之意,寫在哈佛的校徽上,但上世紀30年代的哈佛卻是粉飾納粹德國的第一學府。當時哈佛的校長是詹姆斯・科南特(James B. Conant,1893-1978),他是位傑出的學者,哈佛大學近代最重要的校長,任期從1933到1953。在科南特長達20年的帶領下,哈佛走出大蕭條,度過二次大戰,對哈佛轉型為現代化大學功不可沒。由於他對德國的了解,1953年卸任校長後還代表美國成為盟軍在德國的最高代表,1955年正式成為第一位駐派西德的美國大使。

科南特這位在維基百科上條列各種光榮事蹟的哈佛校長,在諾伍德的挖掘下,卻有一段不欲人知,縱容納粹對哈佛侵門踏戶的過去。科南特成為哈佛大學校長的同年,希特勒上台。美國強大的猶太人團體立刻以哈曼(Haman)來形容希特勒。根據猶太經文,哈曼與惡魔同意,是波斯帝國計劃屠殺猶太人的邪惡大臣。所幸哈曼的計謀經揭露而未得逞,哈曼全家反而遭到波斯國王誅殺。美國猶太人引用如此嚴厲的宗教典故,一方面提醒美國大眾猶太人在德國的處境,一方面督促美國政府採取非常的手段,以防止悲劇發生。但悲劇還是發生了。